本报讯(记者 景泊)镇江文化名片——京口闸遗址目前处于脏乱差的“失管”状态经本报7月16日报道后,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全市各大知名网站纷纷转载,谈起我市的历史文化遗存保护,许多市民在抒发怀旧情怀的同时,也深感遗憾。
“京口闸遗址附近的老巷已经不存在很多年了,只剩这一处遗址孤零零地裸露在光鲜亮丽的高楼群中,坚守着最后的‘阵地’。”曾经居住在中华路30多年的张老先生激动地告诉记者,中华路片区2009年实施旧城改造。
拆迁地块上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老街巷都已成为记忆。“我们家是典型的老式四合院,住着五六户居民,每户只有五六十平方米。”年少时住在这里的“70后”郭先生告诉记者,他从网上看到新闻后,心情颇为激动。他是京口闸遗址旁巷子里出生的,在此生活了30多年,直到拆迁才搬离。在他的记忆里,整条巷子里有长满青苔的青石板,每隔几户人家,就有一口饱经风霜的古井,家家户户大门敞开着……在网络上,市民们除了抒发情怀,更多地表示“保护缺位令人痛心”的遗憾。
“中华路从前是镇江最繁华的商业区之一,由北向东呈L形。因紧靠江边码头,镇江开埠通商后的很多事情都发生在这一带。这里婆娑着多少古城近代留下的印记。”市文化资源研究会副会长蔡庆来告诉记者,京口闸遗址所处的位置是打索街,它南自中华路,北至姚一湾。相传街内居民大多以打绳索为业,中华路旧城改造后打索街消亡。
蔡庆来介绍,镇江地处丘陵地区,药材资源丰富,打索街又挨着石浮桥码头,水路运输极为便捷。民国时期打索街上有大大小小药材行20多家。新中国成立后对私改造,原先的药材行合并为中药材收购站;街上好几个制绳作坊也组成了合作社。“现在保留下来的原打索街68号的陆小波故居为清代传统民居建筑。”
“古建筑、古遗址不该被遗忘,但是它们的保护并不是孤立的,需要系统的规划和布局,并由点及面,形成一个片区。”蔡庆来表示,主城区很多老街区、古民居都存在同样的问题。这需要全社会都对此予以关注,保护好这些遗址和古建筑,就是保护好城市的历史文化,这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
记者手记
加强后期管护 留住城市印记
景泊
保护好历史文化遗存,既能留住城市的时代印记,又能使民族的文明基因在时代的血脉中汩汩流淌。保护好历史文化遗存,对于提升镇江的知名度,带动文化、旅游等相关产业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如何加强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已经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重大课题。对于我市而言,如何打破后期管理保护的瓶颈呢?记者认为,应当在确保做好文物保护工作的同时,适当开发旅游功能,把赚来的钱投到文物遗址管理保护中去,在减轻政府负担的同时,也使后期保护步入良性的发展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