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裴 伟
继《我的兄弟,我的姐妹》《共和国平民简史》之后,报告文学作家董晨鹏先生几年一大步,第三部报告文学作品《最后一公里的守望:七里甸纪事》问世了。作家笔下这些为我们所爱所恨的人物,栩栩如生,仿佛就站在我的身边,或微笑或沉默,或喋喋不休,或咄咄逼人,带我身临其境,心灵也在动荡起伏。
“在场”:沉潜到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 润州区七里甸街道的七里甸社区居委会,脱胎于城郊接合部的村级社会组织,社会组织一头连着基层党委、政府,一头连着千万社区居民,是群众参与社区治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载体,也是社区治理的重要协同力量。作家笔下的社区工作对象汇聚了包括红睡衣、老蔡、张奶奶、老陈、无姓无名的“老两口”等当地居民、下岗工人、外来农民工等各色人等,而且占较大比例的是来自农村流入城市的农民。他们的知识结构、价值观念等与传统的市民有很大的不同,甚至是冲突的对立的;而正是这种“市民”构成的复杂性,作家很清晰地看到了这种复杂性,在书写的时候,不仅是对市井生活浮光掠影的关照,而且还深入他们的内心深处以及矛盾集中的地方,这就体现了作者的观察书写过人之处,给作品以极大的张力。
书中作家参与和见证了社区工作者的部分生活:他们工作的环境、他们的家人、他们的宠物、他们各不相同的性格和待人接物方式以及消费内容等。在这个意义上,这种在场的基层文学是勇于呈现现代社会的核心逻辑,并尝试以文学的方式改变被时间所规训的人与人的异化状态。本文评述的作家“在场”,已不限于文学书写,是一个基于中国经验的媒体人类学概念。
“立场”:沉浸于中国故事的地域书写 小人物也有大故事。本书作家运用自己的独特视角,努力挖掘社区小人物的故事,去细心发现与聆听,因为在他们身上有更多闪光的地方,也是最能写出共情、打动人的地方。其实写作并非要一味地表扬高歌,另辟蹊径去写人物的困难,写人物的曲折,写接近人的本心、情感与经历,作品才能“独特”,人物才能更立体更丰满,所写的东西才更有价值。事实证明多读书,只有了解了人、了解了社会,自然会发现什么东西是有价值的。
小社区映射大文化。坚持眼见为实的写作路子,保持向现实主义文学致敬的姿态。在报告文学的字里行间,作家承继前两部的书写传统,或者夹杂自己文史研究、诗歌创作等方面的实情,或者掺杂自己长期在润州区扎根生活的片段,或者巧妙穿插各种实录的经历和场面,以及历史文化掌故与方言俚语、风俗习惯地方性知识,这样显得真实而从容。
“后场”:沉思着文化传统的世纪丕变 从大背景看,作品中记录的是一个个普通群众、社区干部与疫情顽强斗争的故事,首先他们那种自强不息的精神,正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其次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担当。民生为上,不忘根本。作家也尽可能地向这部作品注入自己的情感、情怀、反思、忧虑等诸多因素,不回避矛盾、困难、难点,尽量用发展和审视的眼光看问题,坚守自己独立的人格、独立的意志、独立的思考。不为防疫而写抗疫,而是把重心放在探讨中国基层社区的发展问题上,努力把城郊接合部生活变迁和变迁中的居民生活这些世纪丕变展示出来,力图以独特的体验和文字传达着对人性、历史与现实的关注与沉思。
虽然新媒体时代,深刻地影响着文学的生产、传播,以及人们对文学的接受程度。事实上,古今中外文学传播的方式一直在发生变化,而文学的精神本质一直没变。新时代,无疑是催生报告文学蓬勃发展的大好时机,我们在顺应时代和科技发展的同时,唯有不断修正自己的价值取向,坚持独立不迁的品格,不断强化和完善文本与理论体系,“深挖井、挖深井”,写出真正具有人民性和广大读者喜欢的作品,才是报告文学的发展之道。
《最后一公里的守望:七里甸纪事》作家董晨鹏坚持留守阵地,带着读者努力抵达复杂的真实,从平凡中提取伟大,从社会的细微角落照进时代困惑,用故事击穿生活的表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