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2024年05月24日
第10版:西津渡

张雨隐居茅山诗画创作探赜

张雨《溪山雪意图》

□ 钱 昊

镇江句容于中国文学史、绘画史中均有一席之地。历代以文学作品题咏句容景观者不胜枚举。而在古代画坛,句容不仅走出了南唐画家周文矩、北宋画家郝澄、清代画家笪重光等翘楚,而许多原籍他处的画家于句容游历、寄居,亦留下了丹青笔墨,如元代画坛巨擘,“元四家”之一的黄公望,以句容名胜绘成《良常山馆图》,颇负盛名。同在元代,一位诗画兼擅的大家隐居句容茅山,这便是道家高士张雨。

张雨(1283-1350年),一名天雨,字伯雨,号贞居子,钱塘(今杭州)人,弱冠之年游历名山,后于茅山出家为道,道号嗣真,又依茅山之古称“句曲山”自号“句曲外史”。张雨倾慕“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唐人王维,他在评价同代画家时便以王维为准绳发论,如其《题画诗卷》(现藏于故宫博物院)品题元代画家张彦辅的《雪山楼观》,开篇即云:“清才绝似王摩诘,爱向高堂写雪山。”张雨亦如王维一般于诗歌、绘画上致力甚勤,成就颇高,而其诗画作品皆有隐居之地茅山的烙印,试略作探论。

张雨别集以其自号得名《句曲外史集》,《四库全书》收录之,《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曰:“雨诗文豪迈洒落,体格遒上。”据此可见张雨文学创作风貌。《句曲外史集》中观照茅山的诗作俯拾即是,其主旨要言之约有三端:

其一,追慕陶弘景并与之“隔空对话”。陶弘景辞去爵禄而隐于茅山,自号“华阳隐居”之事为人熟知。张雨追慕陶弘景,观其诗可见端倪。张雨所作《罗姑洞》题咏茅山景观:“苍梧眇天末,闻有绿毛仙,却过华阳路,人间九百年。”此诗题下注曰:“事见《真诰》。”《真诰》即陶弘景著作。诗中“绿毛仙”用汉代刘根之典,指得道成仙之人,明人王鏊所撰《姑苏志》曰:“根既成仙,身生绿毛。”诗之末二句即指向陶弘景,自南朝迄元代,已历九百年,而跨越此九百年与陶弘景会面,在现实中自是不可能,张雨转而通过作诗寻求慰藉,《句曲外史集》中有《元统元年冬十一月,句曲外史菌山巢居成,制十小诗以自见,录呈华阳隐居,资一捧腹》一组十首诗,饶有兴味。菌山是茅山主峰侧畔一座小山,陶弘景于《真诰》中称颂到:“句曲之山有名菌山,此山至佳。”张雨筑室于此,意在定居,居所建成后,张雨作此一组诗,有趣的是,张雨于诗题中明言此组诗要进呈陶弘景,并自谦诗作可当笑料,以资陶弘景捧腹,其欲成为陶弘景“隔代挚交”的情感倾向溢于言表。

其二,刻写山居日常细节。张雨系道家高士,其部分诗作颇有东晋玄言诗之况味,常以道家玄理入诗,将道家典故用为诗歌语言。如《玄洲倡和·菌山》末二句“易我朝生质,阅彼大椿年”即用《庄子·逍遥游》“朝菌不知晦朔”及“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之典,有修道以求长生之意。但张雨诗作并不都是谈玄说理,许多诗作观照山居日常细节,意趣盎然。如《新居快雨戏笔》:“旋扫林扉一榻横,绿阴幽底水纹平,闲眠爱杀荷沟雨,玉磬池边无此声。”一场快雨来到,身边景致皆愈发明净,于此中闲卧,听得雨声,好不惬意。又如《山中》:“一枝石瘦如麐角,六出花开似麝脐。随意莓苔一杯酒,也胜骑马听朝鸡。”此诗对山中石、花形状之观察细致入微,比喻颇奇。“随意莓苔一杯酒”道出山居生活与酒常伴。“也胜骑马听朝鸡”用欧阳修《早朝感事》“笑杀颍川常处士,十年骑马听朝鸡”之典,“听朝鸡”即听鸡鸣而赶赴朝堂,喻指在京为官。张雨认为山居胜于“骑马听朝鸡”,隐居志向甚是坚定。

其三,向友人推介茅山。张雨隐居而不避世交,其与当世不少名流如赵孟頫、虞集、危素、萨都剌等皆有往来。《句曲外史集》中寄赠与唱和之作为数众多,而在以诗交友的过程中,张雨常向友人推介茅山。如《赠危太仆》一诗赠予元代名臣危素,首句“莫怪道人居处僻,柴门今始为君开”即点出于隐居之地,张雨又向危素介绍茅山的景观与历史:“秋水渚涯浮地肺,茅君局任守天台。”“茅君”即汉代茅盈、茅固、茅衷三兄弟,三人于句曲山修道,山依人名,故称茅山,或称“三茅”。张雨《寄樊子中打碑者》末二句“墨卿吾与尔,聊复隐三茅”即用“三茅”概念,此诗较《赠危太仆》更进一步,有意邀友人一道于茅山隐居,张雨对隐居之地的喜爱可见一斑。

张雨画作与其诗作同样驰名,同代画家倪瓒评张雨“诗、文、字、画,皆为本朝道品第一。”然而,与张雨诗作大量收录于《句曲外史集》所不同,其画作传世者甚少。明人郁逢庆所编《书画题跋记》所录王瑞《张伯雨山水》一文曰:“张贞居高逸振世,文绝诗清,韬光山水间,默契神会,点染不群,然懒于应酬,遗画甚少。”可见在明代,时人已难睹张雨画作。

《溪山雪意图》是少数流传至今的张雨画作,“溪山雪意”属古代常见绘画题材。张雨于题画诗中并未明言所绘是否为茅山,但由落款时间“己巳初冬”可梳理出一些蛛丝马迹。“己巳”为元天历二年(1329年),此前张雨曾一度赴大都(北京)、杭州,而据刘基《句曲外史张伯雨墓志铭》:“延佑初,谢观居开元宫,明年,杭灾,宫毁,外史适华阳,至元丙子,以上冢告归。”杭州开元宫遇火焚毁事在至治元年(1321年),《元故弘文輔道粹德真人王公碑》载:“至治辛酉冬,开元毁于灾,公即图起其废。”由是可知,至治元年后,张雨又回茅山隐居,直到至元二年(1336)。绘制《溪山雪意图》时,张雨本人当在茅山。因此,即便《溪山雪意图》不是直接刻写茅山,隐居茅山作为此画的生活基础亦不可忽视。从画面来看,有二人于山麓茅屋坐而论道,颇得隐逸之趣。可以说,茅山当是孕育此画的文化空间,画中不无茅山烙印。

句容茅山吸引着历代文人雅士前来寻访、游历、隐居,围绕茅山的文学、艺术创作俨然形成了诗歌传统与绘画传统,代代衍传,弦歌笔耕不绝。而元代的“句曲外史”张雨以其诗、其画丰富了茅山的人文图景,堪称历代隐居茅山的标志性人物之一。

2024-05-24 2 2 镇江日报 content_310532.html 1 3 张雨隐居茅山诗画创作探赜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