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陶立波 本报通讯员 张文璨
“看不见飞扬的尘土,也看不见降尘的人。”近日,记者来到港发集团龙门港务公司,只见码头上的智能喷淋装置不断喷出水雾,抑制着空气中的扬尘,为生产作业区撑起一片绿色“穹顶”。
“我们进行了智能化改造,让普通的喷淋装置化身智能抑尘系统。”港发集团龙门港务公司设备主管陈学林告诉记者,以往喷淋装置都是工人凭借经验手动控制。为了实现精准抑尘,码头装上了PM2.5和PM10的检测仪,检测到相关数值超标会自动打开喷淋装置。
扬尘作为空气污染物PM2.5、PM10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气污染主要来源之一。为抑制码头扬尘污染,龙门港务公司依托劳模创新工作室,不断推广新工艺、引进新技术、开发新技能,积极开展技术创新、发明创造、节能降耗等活动。去年,龙门港务公司3项创新成果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
“这是我们自制的货物周转平台,别看它长得像个大号‘簸箕’,其实作用大着呢。”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没有这个“簸箕”前,车辆装卸货物比较随意,货物周转造成的扬尘给环保带来很大压力,而且工作人员穿插在车辆之间管理,也存在安全隐患。
为满足安全生产和环保需要,工作室自制了现在的装料簸箕,能够容纳载货车辆和抓斗在其中共同作业,且簸箕周围安装了一圈防尘网和抑尘装置,真正做到了污染不落地、扬尘不上天。
“不要小看这些抑尘装置,这也是我们的一项专利。”陈学林介绍,货物周转平台所用的抑尘装置很有讲究,雾化效果太好,出水量小了达不到抑尘效果,雾化效果不好,货物含水量就会超标。对此,团队经过反复测试,找到了合适的喷头和口径,并搭配调压阀,满足了相应需求。
在龙门港务公司,这样实用的绿色巧思还有很多。
以前码头堆场所使用的喷雾柱都是固定的,抑尘作业存在死角,需要使用雾炮机辅助抑尘。但是雾炮机虽然能够达到环保要求,却容易造成地面积水,而且噪音太大。为了完善环保网络,工作室大开脑洞,为喷雾柱设计了一个可移动的平台,可随时接入地下水网系统,大大延伸了喷雾柱的作业范围。
“往往一些小创新就能解决大麻烦。”由于坡度问题,码头上的皮带运输机末端容易积压货物,引起停机故障。工作室集思广益,为皮带运输机加装一块活动挡板,能够调节平台流量,让皮带机均匀承重,减少相应故障。
创新是引领企业发展的第一动力。龙门港务公司贯彻集团“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理念,聚焦“净水、降尘、治废、增绿”四个重点,持续加大专项环保投入,加速环保设备更新升级。
“我们正持续推进环保智能化、信息化建设。”陈学林说,未来将实现港口工况实时统计分析,水、大气、固废、危废动态检测预警等功能,助力港口绿色发展提质增效,全面争创绿色星级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