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陈经纬 张从潇
本报记者 张驰川
2023年,市司法局立足“一手抓考核强基础、一手抓创优提质效,力争常规工作考核有位次、特色工作全省有影响”总目标,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全面依法治市和司法行政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压实法治建设主体责任
前不久,市委依法治市办评选出京口区大市口街道米山人家小区、丹阳市云阳街道凤美新村小区等16家小区为镇江市首批法治小区建设示范点,这是市司法局启动法治镇(街道)建设三年行动,完成全市首批法治小区建设示范点评选的成果。
市司法局充分发挥统筹职能,组织召开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会议,高质量完成法治镇江建设“一规划、两方案”实施情况中期评估、全面依法治市“双提双评”专项行动,联合市人大常委会举办全面依法治市暨立法工作培训班。
做好中央依法治国办市县法治建设工作督察反馈问题整改,32项整改任务、144项整改措施全部落实到位。出台法治督察专员人才库建设管理办法,开展道路交通安全和运输执法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排查整改相关问题线索139条。
推动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去年,市司法局聚焦产业强市,以做优“镇合意·法润商”服务品牌为牵引,以市政府办名义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重大产业项目招商引资法律服务的实施方案》,整合律师、公证、仲裁等力量组建项目招引法律服务团,制定招商引资合同合法性审核标准,为全市220件招引协议提供法律服务,其中涉及10亿元以上项目24件,有效实现项目招引前期洽谈、合同审核、履约监管全过程法律服务全覆盖。
制定涉企行政合规全过程指导工作方案,为1233家企业开展合规指导831次。大力推行包容审慎柔性监管,协助执法部门办理涉企免罚轻罚案件。
以“百案释法”“百堂开讲”“百企恳谈”为重点开展“百所千人助万企”集中服务月活动,围绕“四群八链”企业需求举办全市首届法律服务产品大赛,打造镇江首家驻塞尔维亚海外法律服务中心,在鱼跃集团、句容法院等地设立仲裁服务联络点,全市共受理仲裁案件755件,同比增长43.54%。镇江仲裁委丹阳分会、眼镜行业争议仲裁中心正式成立。
提升法治政府建设效能
为了强化依法行政,市司法局完成制定市政府规章1件、规范性文件5件,确定安徽商会等26家单位为第二届市政府基层立法联系点。强化说理式执法文书运用,开展基层综合执法“回头看”调研和执法案卷评查,联合市信用办印发《镇江市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信用管理办法》。会同生态环境局构建生态环境行政复议应诉工作联席会议制度,高效化解兴隆公司等重点个案。排定年度普法责任清单和“普法月历”,高标准通过“八五”普法省级中期评估验收。
优化公共法律服务供给
过去的2023年,市司法局忠诚践行司法行政为民理念,努力加大服务力度、拓宽服务广度、挖掘服务深度、提升服务温度,让人民群众更有法治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有序组织十大司法行政惠民项目,高质量完成新建“20个法律援助工作站点”“20个乡镇街道远程公证服务点”两件省政府民生实事。组建村(社区)公共法律服务团队,优化“前店后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服务模式。开展基层法律服务行业监督管理问题专项排查整治,组织村(社区)法律顾问积极参与“万场讲法”活动,联合成立市总工会法律服务律师团,在市残联、见义勇为基金会设置专门法律援助中心。打造主城区“1+5”公证服务矩阵,推出“公证+不动产登记”“公证+公安”业务协同办理模式,加快推进在电子数据领域设立司法鉴定机构。圆满完成一年一度法考组织实施工作。
筑牢基层治理法治防线
去年,市司法局为创新工作举措、科学运用信息技术,为更高水平的平安镇江、法治镇江建设贡献司法行政力量。持续开展社区矫正专项督查,主动接受巡回检察。在丹徒区和镇江经开区率先建成智慧矫正中心,研发运用“镇在矫”智慧矫正系统,推动省厅监管平台与公安“天网”“雪亮工程”平台实现数据信息融合。
深入推进“践行‘枫桥经验’深化‘非诉服务’”专项行动,组织开展“枫桥经验”集中宣传月和“万名调解员入网格进万家”活动,新建59个企业调解组织、8个商会调解组织、5个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调解纠纷4.3万余件,1个调解组织、2名调解员获最高法和司法部表彰。全面建设“枫桥式”司法所,大中型司法所占比达70%,在全省率先实现司法所长列席镇(街道)党政工作会议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