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2024年01月25日
第07版:金色田野

扬中市三茅街道营房村:

乡村旅游成“热点” 文化兴村“福气”多

营房村

本报记者 周迎 本报实习生 朱昕怡

本报通讯员 毕波

漫步在冬日的扬中市三茅街道营房村,抬眼就会被美丽的村容所吸引。整齐排列的一排排乡村别墅间是干净素雅的村道,在每个转角,或许都会有别致院景在等待发现的眼睛。村里还有许多常绿的苗木,与灵动的水系相得益彰,将乡村衬托得越发美丽。

在村口,记者见到了营房村党委书记冯义永。作为土生土长的营房人,冯义永对营房村美丽背后的故事感触颇深。“我们村的名字由来有个说法,是清朝末年驻军牧马、为京口八旗营提供粮草的地方。因为位置偏远、缺乏资源,过去的日子那真是苦。2007年,村里开始规划建设居民点,2017年,100多户村民入住时尚别墅,眼前这些就是。而通过土地复垦腾笼换鸟实现多赢,村里获得了未来50年的发展空间。”

24岁就到村里工作,如今已43岁的冯义永,向记者介绍起了村集体的发展之路。2013年,村集体抓住乡村振兴这一战略机遇,引进“稻鸭共作”项目,打造出热销市场的“营房大米”。

“在发展中,我们敏锐注意市场导向,引入互联网模式,发展‘云种植’,通过线上认领田地、监管种植过程、下单免费配送的形式,提升市场竞争力。”冯义永说,村里通过乡贤牵线搭桥,与苏州农科院结成共建单位,学习水稻加硒技术,提升大米的营养价值,将大米销售的理念从卖粮向卖健康转变。“村里的大米不用化肥、农药,价格高了还销售不愁。这不,田里的鸭子也成了抢手货。”

产业发展如火如荼,乡村治理也同步推进。“我们以‘党建引领 助推乡村振兴’为工作核心,分解量化公共空间治理的任务、责任和措施。同时,村里还制定责任清单,让党员认领、区域包干、公共区域责任到人成为常态。”冯义永笑着说,事有人干、责有人担,再加上实施的“136”环境评比机制,推行星级户评比,发放流动红旗,村民们对乡村环境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美丽乡村的底子就这么打造了出来。

村美了、民富了,文明乡风的营造在营房村被提上了日程。在村里不少民居的院墙上,都可以看到家风家训。冯义永解释到,近年来,营房村制定村规民约,大力培育弘扬优良家风,推进乡村移风易俗。“我们还精心打造了移风易俗、优良家风家训示范点,通过‘三长’开会,主动收集各家各户的家风家训,并为他们上牌。”

文明底色越发浓郁,乡村文化产业也呼之欲出。营房村党委紧跟潮流,挖掘自身潜力,放大特色文化,精心打造“三馆、两园、一厅”——民俗馆、历史陈列馆、知青馆、长寿园、童趣园、云种农展厅,打造出一条集乡村文化、旅游、产业为一体的旅游观光线路。而省文明村、省特色田园乡村、省卫生村、省生态村、省水美乡村、省健康村、省乡村振兴示范村、省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等荣誉也成为营房村一张又一张“金字招牌”。

“现在,我们村还积极探索智慧农业和农文旅产业链增收渠道,已成为网红打卡点,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来体验乡村生活。”冯义永笑着说,营房的未来还会更美。

2024-01-25 扬中市三茅街道营房村: 2 2 镇江日报 content_293659.html 1 3 乡村旅游成“热点” 文化兴村“福气”多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