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丁禄 姜锁平
本报记者 佘记其
1月23日,寒风刺骨。丹阳市吕城镇河北村长沟自然村的蔬菜大棚内,生机盎然、暖意融融。一座座蔬菜大棚犹如白龙盘卧,棚内芹菜、菠菜和生菜等时令蔬菜葱葱绿绿、长势喜人。大棚里,村民们正在紧锣密鼓地采收、捆扎、装箱,一派丰收而繁忙的景象。
当天午后,刚从常州凌家塘农批市场回到长沟村的蔬菜种植大户柴殿喜,从一辆望江牌三轮车上下来,得知记者采访来意后,他高兴地说,“临近春节,太忙了,今天午饭后,拉了200多公斤菠菜送到常州凌家塘农批市场,转眼卖了1000多元。”
62岁的柴殿喜热情地邀请记者走进他窝居田间的小房,搬了一把木椅让记者坐下,攀谈了起来。午后冬阳有点温暖,柴殿喜告诉记者,他是安徽怀远县人,2008年在老乡的引荐下,他和妻子来到常州种菜,后来蔬菜基地被当地规划发展建设,2014年,他携妻子来到与常州交界的丹阳市吕城镇河北村长沟自然村租地种菜,“现在我租了36亩土地种菜,年收入近20万元,这样的收入对我来说挺满意!”他喝了一口茶水,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我是靠着勤劳和辛苦走上了致富路!”聊天中,柴殿喜回忆,他刚到这里租地种菜时,因没有技术和经验,第一年没有赚到钱,总结经验教训后,第二年净赚了万余元,“自此,我和妻子看到了租地种菜的希望。”
谈到为何落户长沟村,柴殿喜直言是个正确的选择。他说,长沟村土地肥沃,区位优势明显,距常州凌家塘农批市场仅20公里,“种出的蔬菜,根本不愁销!”
“目前,正在上市的有菠菜、芹菜和生菜,这几天,我每天午饭后都要拉200-250公斤菜到凌家塘农批市场。”柴殿喜介绍,他在凌家塘农批市场有个相对固定的蔬菜销售客户,“每次只要客户一个电话或微信,落实好蔬菜品种和数量后,我就会组织工人到大棚里及时采收蔬菜。”
“就在刚才,凌家塘农批市场的客户又发微信给我,让明天早些时候再送250公斤菠菜过去。”说着,柴殿喜点开手机微信上的留言,亮给记者看,“要不,我现在带你到大棚里看下,我妻子正带着务工村民在采收菠菜呢。”
跟随柴殿喜前行,记者走进了一座蔬菜大棚,顿感“春意盎然”,只见几名务工村民一字排开,正在采收菠菜。村民们蹲在平整的菜地上,抓住菠菜的底部轻轻一转,再用力提一下,菠菜就被连根带土拔起,干净利落地甩掉泥,捆成一束……村民们忙碌且喜悦着。
柴殿喜的大棚蔬菜给他带来收益的同时,也安排了当地6位村民就业。60多岁的长沟村村民孙秀凤在这里已经务工五六年了。她说:“我在家门口就能领到‘双薪’,一是我家的田地租给柴老板了,每年能领到几千元的土地流转金;二是我在这里务工干活领工资,不仅有收入,还能照顾家里,你说,这种好日子能不幸福吗?”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柴殿喜说,依靠精心种植大棚蔬菜,他闯开了广阔市场,除了他和妻子扑下身子吃苦受累、辛勤付出外,离不开当地党委政府和村委会的大力支持,也离不开当地村组干部和村民的帮助。
蔬菜越种越好,日子也越过越甜。“如果身体允许,我想干到70岁都没问题。”柴殿喜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