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俏到
偶然发现老家的图书馆不知何时建了智能书库。这是个新鲜玩意,在家通过手机应用就可以借书,之后由机器分拣并自动投送到指定借阅柜。虽然尚未亲身体验,但脑子里基本想象得到,这不就是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场景吗?
我赞叹现代图书馆的技术先进,也不禁向妻子表示惋惜:原想告老还乡以后,你可以到图书馆觅份工作或做志愿者,方便借书和看书,没想到现在机器人驾到,适合你的岗位只怕又被抢掉几个。她这几年辞掉工作,专职陪孩子读书上学,业余时间读书自娱,顺便给容易懈怠的孩子立个标杆。
妻子见了则忧心忡忡。她想得更远:将来孩子高考选专业,还得多留个心眼,有些专业毕业以后,对口岗位很容易被机器人替代。
这是个问题。前年时兴AI绘画、AI作文,去年又有ChatGPT大热,还有国产智能人机对话产品跟风而上。真是个好题材啊,连沪深股票市场都真金白银炒起了相关概念股,仿佛人工智能替代人工指日可待。这么下去,人工智能武装起来的机器人还不要分分钟起来造反?
记得二十多年前网聊刚兴时流行一个说法:你永远不知道网络的另一头是个人还是一条狗。现在好了,网络那头连条狗都没有,人工智能或是聊天机器人直接在服务器上就能跟你敷衍了事。
若是不信,你现在试试很多银行或电信公司的客服,一些常规问题已经只让机器人跟你对话了。我有一张银行卡长期不用,最近出现问题后电话咨询银行,硬是被机器人客服拦着折腾了一个多小时。它永远操着一口没有情绪且足够耐心和礼貌的标准普通话,但就是不给你想要的准确答案,活像传说中“有关部门”公事公办但肯定不办的嘴脸。被逼无奈,我只能使出珍藏已久的武林绝学——投诉,唯有投诉才能尽快绕过机器人,把人工客服召唤出来。
好在诸多好事者已经测试发现,现在的人机对话都还没那么智能。它们更像某种随机爬虫,爬到哪儿算哪儿、捡到啥话说啥话,还总把真话假话掺在一起。你若不怀好意,非要肯定它给出的某个错误答复,它便在错误的道路上狂飙,顺便送上另一个错误;你若否定它的答复,它就会真诚地说声对不起,立即撂给你新的答复,但不包正确。总之它给你的答复究竟是对是错,或是半对半错,都可能是另一只薛定谔的猫。
仔细想想它们的原理就能理解,目前它们都应该属于迎合型人格,类似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些不管遇到啥人啥问题,都能见风使舵张口就来的生意人。它啥都懂,啥都能说几句,但很难说得准确靠谱,时不时就会一本正经来几句胡说八道,而且它的态度永远像是西餐厅里穿着燕尾服戴着领结的侍应生。有人说现在的人机对话仍需海量训练才能智能,这让我又有点担心,以国人万物皆可调侃的本能,会不会把它们训练到“假作真时真亦假”的境界,那可就毁了这行业。
可不管怎样,机器人已经登堂入室。未来具有人工智能的机器人,虽然难以取代所有人工,但部分岗位毫无疑问要被它们霸占。妻子说她的对策只剩躺平:反正我们年龄偏大,既然抢工作抢不过机器人,那就节衣缩食节省开支吧,惹不起咱躲得起。
这让我想起那部著名小说的开头,机器人时代的版本也许可以这样——“我已经老了。有一天,在一处公共场所的大厅里,有个男人向我走来。他主动介绍说自己是机器人,他对我说:我认识你,我永远记得你,那时你还年轻,人人都说你可以找到工作,现在我是特地来告诉你,那根本不可能。毕竟,我还有那么多超能干的机器人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