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杰 郑联轩 谭艺婷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近年来,我市以产业项目为主抓手,大力实施产业强市战略,扎实构建镇江现代化的产业体系,总体呈现平稳发展的良好态势。而在产业发展,尤其是产业项目招引建设中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短板弱项,为助推相关问题解决,市九届人大二次会议上,肖涛、伊立等52名代表提出了关于“推动产业项目建设,服务企业发展”议案,被列为本次人代会议案。
市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该议案督办,市九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作出了《关于推动项目攻坚、服务企业发展,更大力度实施产业强市战略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议案办理的目标任务和工作要求。在全市人大系统深入开展“帮项目攻坚,让企业敢干”专项工作,通过走访调研、会议推进、专题询问、专题视察、上下联动等多种形式开展跟踪督办,并清单式推动问题整改落实。市政府和各相关部门高度重视议案办理工作,制定议案办理工作方案,扎实推进“强化项目招引、加快项目建设、建强开发园区、服务企业发展、优化法治环境”等重点任务。市九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关于“推动产业项目建设,服务企业发展”议案办理情况,指出一年来议案办理和相关《决定》贯彻实施取得了积极成效。
浓厚招商氛围,项目招引取得突破
深化招商机制改革,完成市招商中心实体化改革,优化成立“五局两部”,有效加强项目信息共享流转。6个板块招商中心招商机构独立运作,全市上下互派挂职30名优秀干部到项目攻坚战场,进一步激发招商活力和动力。在深圳、上海等5个城市设立驻外招商局,有针对性地开展驻点招商;组织召开深圳驻点及委托招商座谈推介会,优选多家知名平台机构签订委托招商协议,大力实施委托招商;从“头部”企业、“链主”企业优选一批行业资源丰富的企业高管,推荐为镇江“招商大使”,全面推进以商引商。2023年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270个以上,总投资超1600亿元,同比增长60%以上。
聚焦项目推进,项目建设步伐加快
市发改委健全“前评估-后评价”项目评估体系,实现资源要素差异化供给和投产项目综合评估,项目质量明显提升。深化“24干将项目服务突击队”建设,坚持“周末不打烊 服务不断档”,召开重大项目周调度会议43场、联审会办会议13场,研究并解决项目土地、能耗、环评等各类困难问题53项,推动镇江哈电抽水蓄能机组制造农转用审批等难题限期解决销号,有效破解制约项目建设的难点堵点。会同人行、银保监、金融监管部门发布4批金融助企“白名单”,累计为392家企业授信710亿元,提供贷款339亿元,推动金融活水赋能项目建设。
做强载体平台,园区整合实现破题
加快推进“一区多园”管理体制改革,全市省级开发区从事经济发展职能的机构比例提升至70%以上。加大开发园区放权赋权力度,首批向镇江经开区、高新区下放省级权限14项,向省级以上园区下放市级权限50项,推动开发园区依法承担承接事项的审批责任和管理职责,基本实现“园内事园内办”。结合我市“四群八链”重点产业体系,明晰“10+11+5”园区产业规划,建立园区共建共享机制,推动项目入园进区,不断提高落户项目质量。制定出台《关于深化全市开发园区薪酬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分步推动园区薪酬制度改革实施到位。
强化为企服务,全面优化营商环境
25家市级部门共同开展“强信心、暖人心、筑同心”服务企业调研走访活动,深入全市200余家重点骨干企业宣讲政策、解决问题。制定推出“政策30条”和《实施细则》,持续加强财税、金融信贷、稳岗就业等重点支持,确保政策红利精准直达。升级擦亮“镇合意”服务品牌,制定出台2023年提升行动方案,明确68项重点任务,畅通“营商环境监督员队伍、营商环境评议系统、常态化企业走访”三大渠道,有效破解企业服务“中梗阻”,全市营商环境满意度调查连续三个季度满意比例在90%以上,其中非常满意比例保持在70%左右,20余项改革创新工作获省级以上推广表彰。
下一步,市发改委等有关部门将坚持不懈抓项目招引、项目建设、项目质量、园区提升、营商环境优化,全面激发源头活水,奋力扩大有效投资,不断提升产出贡献,持续增强发展动能,让产业和企业在镇江这片沃土更高质量发展,共同书写中国式现代化镇江新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