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1月03日
第01版:头版

四十年,镇江草莓谱写了“奋斗交响曲”

《二十棵小果苗长成富民大产业》引发读者热议

本报讯(记者 王鹏程 朱浩 周迎)2023年12月31日,本报推出整版通讯报道《20棵小果苗长成富民大产业——草莓引进镇江40周年记》,详细报道了我市农业专家赵亚夫40年前把日本草莓引入茅山老区后引发的一系列喜人变化。40年来,20棵草莓苗扎根茅山老区,不仅富了茅山老区的农民,而且惠及省内外多个地区,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金果果”、乡村振兴的好产业。报道刊发后,引起我市农业科技人员、种植大户等多方好评,并引发广泛思考,认为草莓入镇40年,好似谱写了一首“奋斗交响曲”。

“一个农业产业项目持续了40年之久,广泛受到农民欢迎,取得明显经济效益,并且仍在不断发展中,值得高兴。”草莓入镇的重要奠基人、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赵亚夫看到报道后,第一时间谈了感想。

他说,选择这个时间节点,对镇江草莓40年的发展做一个梳理总结,对推进全面乡村振兴战略,建设中国式农业现代化镇江新实践,具有重要学习和参考意义。

赵老说,他也在深入思考和深情期待,希望我市能够涌现出更多的“草莓镇”,“一个县如果能建成5个拥有‘白兔草莓’‘丁庄葡萄’一样的农业产业特色乡镇,全市能建成10-15个农业产业特色乡镇,我们的农业、农村、农民一定会有更大变化。”赵亚夫认为,建设特色鲜明的现代农业强市,一定要坚定不移聚焦产业振兴,可以尝试围绕一个单品把产业做深、做长、做大,打造更多具有城市号召力的特色农业产业。

在镇江草莓40年的发展历程中,镇江市农科院是重要推手,每逢草莓产业升级的关键点,总离不开农科院技术人员的点拨与带动。

市农科院院长姚克兵告诉记者,在40年的成长过程中,农科院涌现了赵亚夫、糜林、吉沐祥、万春雁、李金凤等一批优秀农业科技人员。特别是已故农业科技人员糜林在大棚草莓的基础上,创造出了高架和超高垄草莓栽培技术,解决了草莓匍匐在地劳动强度大、易坏果等种植难点,成本又远低于高架草莓,深受农户喜爱,被广泛推广。

近年来,以农科院副研究员李金凤为首的科技人员又尝试推广草莓穴盘基质苗培育技术,实现了新的突破,解决了草莓种植中的一些关键技术,引领草莓产业持续高质量发展。农科院创造出来的“容莓”系列新品也得了种植户与市场的广泛认可,丰富了国产草莓种子库。“未来,我们还将扎根镇江、扎根茅山老区,努力在草莓技术上创新创优,持续推动镇江草莓走好下一程,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农民与科技人员在双向奔赴中共赢。”

镇江市草莓协会会长唐山远说,40年来,草莓改变了茅山老区,也改变了当地农民。在第一代种植户中,涌现了一批全国劳模、江苏省劳模、镇江市劳模和句容市劳模,让农民不仅实现了致富梦想,更成就了人生价值。更让人欣喜的是,“90后”新一代农民也加入了进来,草莓产业后继有人。下一步,草莓协会将充分发挥平台和纽带作用,把科技人员、地方党委政府、草莓种植户、农业关联企业紧紧绑在一起,共同打响镇江草莓品牌。

“有品牌才有知名度和影响力,才会有更好效益与长久利益。”江苏省草莓协会副会长、镇江农科院研究员吉沐祥认为,面向新的未来,镇江草莓要对标阳山水蜜桃等先进农业品牌,在品牌建设上持续发力,把产业价值效益充分释放出来。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报道被搜狐网、新浪网、凤凰网等多家国内知名网站转载,受到读者好评。相关海报产品——《40年,20棵草莓拼出“振兴地图”》,也在微信朋友圈广泛转发,不少读者自发为镇江草莓发展点赞,认为“这是镇江农业的骄傲”,并相信镇江和全国的草莓产业发展一定会“越来越莓好”。

2024-01-03 四十年,镇江草莓谱写了“奋斗交响曲” 2 2 镇江日报 content_290157.html 1 3 《二十棵小果苗长成富民大产业》引发读者热议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