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纪方亮
来敦煌,就是冲着莫高窟来的。然而没有在网上提前预约到莫高窟的门票,而莫高窟的应急票则要在距离敦煌三十公里范围内才可以开抢。当我们风尘仆仆地赶到敦煌近郊时,已是下午四点多了,第二天的应急票在上午一个小时之内就全抢光了,没有其他选择,只得退而求其次,去西千佛洞。
西千佛洞在敦煌城西南三十五公里处。据史料记载,西千佛洞因位于敦煌莫高窟(莫高窟又称千佛洞)之西而得名,是敦煌艺术和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千佛洞的开凿时间还要早于敦煌莫高窟,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只是这里毁坏严重,所剩精品洞窟少之又少,现如今不能与莫高窟同日而语了。
西千佛洞的路牌,昨日下午来敦煌时已看到了。今晨再出发,路两旁的景致颇有些熟悉。一出城,但见大路两旁,一边尽是戈壁,另一边又尽是黄沙。千年敦煌,在戈壁与沙山的拥抱之下,竟是一处生机勃勃的绿洲,人民安居乐业,生活清净祥和,不得不说是一个人间奇迹。
西千佛洞就藏身于那片茫茫的戈壁之中。看见公路边上的指示后,转到小路,再往前走不多远,就是西千佛洞的停车场了。心中纳闷,洞窟应在半山腰开掘,如此平坦戈壁,哪里会有洞窟?
下车随人流向前一探究竟。原来这停车场竟是崖顶。向下,便是陡峭的崖壁,洞窟就开凿于崖壁之中。崖底,树木郁郁葱葱,清幽僻静。远处,党河如一条柔软的绸缎,曼舞在戈壁滩上。
这里名气没有莫高窟大,人自然不会多,又兼偏僻,纵使在旅游旺季,这里也不会是人山人海。顺着台阶下到崖底。仰望悬在崖间的这些洞窟,不禁心有所感:大自然造化弄物,经千百年风吹雨淋,却能将北魏时期的艺术创作流传至今,这要得益于悬在半空的大大小小的洞窟。
人不多。很快就买到票,排队拿到耳麦,跟随导游走上曲折悬空的木栈道,去探访1000多年前的人类文明。
西千佛洞这里都是卵石层,土质疏松,洞窟坍塌很多,完整洞窟所剩无几。所以决定了西千佛洞这里的低调。现共清理出完整的十六个窟。每组游客只能参观五个窟。单单从这五个窟,便为这里的精美艺术所震撼。
如今的洞窟,经后人加固整理,装上了木门。参观的几处洞窟墙壁上,还能清楚的见到张大千来西千佛洞时对这里所做的编号。北魏时期的画作,线条勾勒细腻,飞天的舞女,威严的弥勒,微笑的观音,在经历千年的风沙侵掠,却仍能顽强的保留着原来明丽的颜色。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造像,从一些残破的地方可以看到它的泥身。残破泥身处,里面的黄泥稻草清晰可见,但外面的彩绘,让这些泥塑成了佛,成了让人敬仰的佛。可以想象,在刚落成的洞窟里,那将会是一个明丽鲜艳的佛国世界。
岁月的劫难,让曾经的辉煌黯然失色。众多已毁坏的洞窟,唯剩下一抔黄土,让人叹息,让人跺足。但佛祖的笑容仍在,仍在这个遍地黄沙的戈壁之地,在仅存的几个洞窟里。佛祖面带微笑,慈悲地看着众生。
听解说员介绍,这里洞窟的开凿,最早起始于北魏。北魏时期,佛教盛行。很多地方富绅,平民百姓都信奉佛法,他们为了自己的信仰,不惜花费重金,在这里开凿洞窟,然后雇佣画工和雕塑工匠,在洞窟中雕塑佛身,绘上佛像。在其后的朝代里,又不断地开凿,修整。于是在我的眼前,走来了北魏人,唐朝人,宋朝人,明朝人,清朝人……他们来往于这些洞窟,尽自己才能,倾自己钱财,让这里的壁画连绵不绝,让这里的雕塑层出不穷。这些人走着走着,就消失在历史的烟云里,而遗存下来的稀世珍品,后世人顶礼膜拜。
走出参观的最后一个洞窟,眼前豁然开朗。仿佛自己在千年的历史长河里徜徉过。天仍蔚蓝,滔滔的党河水在这儿拐弯向东,奔腾着向戈壁明珠敦煌城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