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1日
第01版:头版

以新技术破题乡村振兴 以新媒体新渠道助力富民

姚桥镇:“新农人”绘就强村富民金色画卷

本报记者 张琼霞 本报通讯员 吴倩

和面、称重、包馅、拍饼、烙饼、冷却、包装……日前,在镇江经济开发区姚桥镇石桥村原传达室改装的操作间内,9位师傅各司其职,很快一盒包装好的白玉饼新鲜出炉,通过冷链运输,次日便可到达江浙皖沪。

作为东乡特产,关于白玉饼的记载记录可追溯至宋代。每年中秋,镇江东乡人都会烙饼,寓意团圆饼。借助网络,让代代相传的乡愁美味从石桥走向周边地区,这也是石桥村党总支书记朱海燕上任后开辟的一条强村富民新路径。

朱海燕是土生土长的石桥人,2007年入职石桥村村委会以来,先后负责妇女、财务、党建等工作,2016年成为石桥村党总支书记。

“作为一名长期在乡村工作的基层人员,如何因地制宜实现乡村振兴,一直是我思考的方向。”朱海燕说,与周边村相比,石桥村村集体土地资源和房屋资源相对缺少,她一直在谋划投资少、有产出、具备资金稳定性的致富路,通过走访乡贤、各自然村负责人、党员代表等人员,村里最后决定由东乡特产白玉饼“试水”农产品网上销售。

今年年初,石桥村成立村办企业镇江富桥农文科技有限公司,投资10多万元购买设备、改造生产车间,聘请若干名当地有丰富白玉饼制作经验的师傅。6月初,公司正式运营。

在销路方面,石桥村一方面与丹阳、扬中、镇江经开区等周边企业对接,签订食堂定时供应协议,另一方面注册抖音直播账号,不定时开展直播。

“目前平均每天能销售700至800张白玉饼。”朱海燕说,除去人工及相关费用,每张白玉饼的利润能达到1元,平均每月能给村集体增收2万元。

“在这里上班不仅是想让品尝白玉饼的情怀延续下去,让更多的人尝到皮薄馅多、入口绵软的白玉饼,还能在家门口实现就业,挺好的。”在生产车间担任组长的朱阿姨之前是一名白玉饼售卖摊主,有30多年白玉饼制作经验。

深度融入线上销售渠道,在部分制作环节实现机械化以提升生产效率,扩大白玉饼生产规模;生产手工野菜春卷等特色产品,扩大产品品种……试水效果不错,朱海燕开始构想强村富民下一步。

上个月,在位于姚桥镇解放桥路的镇江宝瑞通机械有限公司,企业负责人吴建华前脚刚送完来洽谈业务的人员,抽空又来到企业西边的梨园,角色瞬时转换为“梨园负责人”,查看果树近期状况。

吴建华也是姚桥当地人,在做好企业发展的同时助力乡村振兴,她一直在思考。2013年,她租下厂区西边的30亩土地,并着手改造成梨园。“刚接触农业时,发现没那么容易。”吴建华说,尽管自己已经在制造业熟门熟路,但在梨园经营上却完全是个门外汉,很难深入了解各项种植技术。

于是,吴建华继续发扬经营企业不怕苦的精神,一有空就邀请姚桥镇农技人员来到梨园,实地指导当面学习,经过几年小规模试点后,吴建华渐渐找到了再次创业步入正轨的感觉。

2016年,吴建华成立储盛果品种植专业合作社,聘请周边农户,以“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在经营梨园的同时,带动周边30余名农户就业,参与合作的每名农户每年可获得两万余元收入,合作社缴纳的土地租金每年可为当地村组集体经济增收15万元。

目前,梨园种的是翠冠梨,每年产量固定在2万公斤左右,主要销往周边企业。吴建华还计划将部分翠冠梨进行深加工,制成梨膏,以便更好储存。

近年来,姚桥镇坚持以“新农人”、新技术破题乡村振兴,以机械化、智能化撬动智慧兴农,以新媒体、新渠道助力富民惠民,在一批“新农人”的推动下,粮食安全得到有力保障、数字农业发展迅速、“订单模式”有效推广、“农文旅”融合愈加紧密。今年1-9月,姚桥镇村级集体总收入1418.76万元,其中经营性收入1186.53万元,和2022年相比增幅分别达15%和30%。

2023-12-11 以新技术破题乡村振兴 以新媒体新渠道助力富民 2 2 镇江日报 content_286527.html 1 3 姚桥镇:“新农人”绘就强村富民金色画卷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