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实习生 陈亦俞 记者 杨泠)在一片农田里为果蔬浇水、拔草,用心呵护它们成长,待其开花结果之时,收获满满成就感……作为今年慈善助残“农疗康复”项目试点单位,市精神卫生中心依托占地16.86亩的市精神残疾人慈爱康复农场,为住院精神障碍患者提供自耕、自种、自养农产品的场地,持续探索精神疾病康复的有效途径,半年多来,取得明显成效。
12月5日上午9时不到,在位于市精神卫生中心东侧的市精神残疾人慈爱康复农场里,一群羊儿甩着尾巴,在山坡上悠然散步,与一旁的桃树、石榴树相映成趣。田地里,青菜、大蒜、萝卜等蔬菜一簇挨着一簇,长势喜人。10多名精神障碍患者在4名医务人员的陪伴下,或给果蔬浇水并交流种植心得,或坐在长椅上晒暖聊天,好一派冬日暖景。
市精神卫生中心公共卫生科主任吴艳春和副主任汤继平一边参与其中,一边向记者介绍关于“农疗”的内容。“农疗”,即农场疗法,是精神康复体系的一种特色辅助疗法,该疗法将躯体、心理、社会、劳动治疗与康复相结合,让患者通过劳动亲近大自然,放松心情,激发对生活的热情,逐步恢复自信。此前,市精神卫生中心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农疗”经验。今年,《2023年慈善助残“农疗康复”项目试点方案》发布,市精神卫生中心作为试点单位,在市慈善总会和市残联的全程指导和监督下,免费为住院治疗且经专家评估有“农疗康复”需要的精神障碍患者提供“农疗康复”服务。
“依托市精神残疾人慈爱康复农场,我院规划了‘农疗基地’,专门安排医务、行政人员以及志愿者,陪伴精神障碍患者从相对封闭的病区走进视野开阔的自然环境中,定期通过浇水、除草、施肥、播种、小动物养殖等简单易行又不费力的农艺活动与农业劳动,提高认知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缓解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为今后更好地融入社会打下基础。”汤继平介绍,自项目开展以来,共有数十名精神障碍患者参与其中,他们看到自己亲手种下的种子从萌芽、生长到成熟,不但收获了果实,也恢复了自信,“从定期评估结果来看,通过‘农疗’,大部分患者的身体状况、情绪管理得到改善,生活技能和社会融入度明显提高,这为培养精神障碍患者‘自己做主’的自我意识,尽早回归家庭和社会起到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