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阳市级骨干河道香草河、城北分洪道得到省级幸福河湖奖补激励;句容市河长制工作得到省政府激励表彰;扬中市农村河道长效管护绩效评估连续8年被评为全省第一等次……如今的镇江,源源碧水在山川田畴间迤逦穿行,草木青葱,美景如诗如画。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市在全省率先发布《2023第1号总河长令》,印发《2023年镇江市河湖长制工作要点》,围绕“打造幸福河湖,建设美丽镇江”目标,各级河湖长积极履职,各地及成员单位同向发力,扎实推进各项年度重点工作,为激活治水管水“一池春水”注入发展新动能。
健全工作机制
保障幸福河湖建设
“聚焦发挥‘五步四单法’工作制度效应,压实各级河湖长责任,重点抓好河湖长巡河履职问题清单、责任清单和项目清单落实,通过责任清单化、任务项目化、管护常态化,提高河湖治理管护质量,实质性解决河湖各类重难问题。”市水利局党委委员、副局长董文生介绍,今年来,我市充分发挥河湖长制作用,持续推进幸福河湖建设,以更实举措、更大力度,将河湖长制制度优势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态美丽河湖环境。
“河湖长制”带来“河湖长治”。我市1491名河湖长成为守河护河“第一责任人”,切实落实对3993条河道的巡河、治河、护河责任,推动解决责任河湖突出问题。前三季度,全市各级河湖长履职达32432人次,下达交办单2500余份,印发各类专报、通报100余份,督促相关责任主体,落实落细河湖管护治理工作。
良好的河湖环境并非一蹴而就。为切实加强河湖管理,守住绿水青山,我市深入开展河湖遥感图斑核查。目前,已通过省水利厅审核图斑1974个,剩余3个待通过省级审核。自2023年两河动态遥感图斑开展以来,截至11月上旬,已复核图斑443个,相关核查全部反馈到位。其中,涉及长江393个,涉及苏南运河50个,共发现问题9个,处置完成9个。
积极发挥河长制成员单位作用,持续推进河湖长制工作与污防攻坚专项整治行动、绿化环境专项整治有机结合,部门联动协同推进河湖功能管理、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治理。常态化开展跨界河湖巡查,今年以来,会同南京、扬州、泰州、常州水行政执法部门开展了交界水域联合执法巡查行动,共开展交界水域禁采联合执法7次,出动执法人员300余人次,执法艇130余航次,执法车80余车次,立案查处1起非法采砂案。组织开展“清剿水葫芦 整治水环境”联保共治专项行动,截至10月,全市累计投入人员48344人次,船只4783船次,车辆11278车次,清理水葫芦32166吨,水葫芦清理整治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截至目前,全市落实全社会水利工程建设投资计划8.9亿元,完成投资 8.14亿元,其中完成省水利重点工程建设投资任务0.26亿元,占计划任务的100%;完成农村生态河道148千米,完成年度任务的98%。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建设申报的丹阳市延陵、句容市赤山湖、扬中市丰乐、丹徒区世业中心河等 4 个小流域全部获省生态清洁小流域命名。前三季度各市、区共建成幸福河湖96条,按序时完成建设任务。
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底蕴,河湖长制,功不可没。董文生介绍,接下来,将高位推动河长湖长履职工作,持续完善优化河湖长制联席会议,跨界河湖联合河长制度,定期组织联络员及成员单位集中会商;以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展开新一轮基层河长轮训,推广使用河湖长制信息管理平台,有效提升履职能力与服务水平,引领推动河湖长制工作走向纵深。
践行新思路
提升群众“临水”幸福感
初秋时节,行走在句容经济开发区杜家山河,四面皆景色,宛如画中行:碧波荡漾、绿树成荫、亭廊水榭、园林小品应有尽有,环境优美宜人。很难想到,如今已成为周边新晋的网红打卡地,前身居然是黑臭脏乱的“臭水沟”代表。
“原来臭得不敢来,现在环境太漂亮了,水清岸绿,看得人心情舒畅,有时玩得忘记回家吃饭。”叶桂花是住在附近的居民,她见证了杜家山河环境变得越来越好,配套设施越来越完善。
将“美丽河湖”催生“美丽价值”,是我市致力于保障生态基流、实施水岸同治的生动缩影。如今,像这样的美景在我市已“遍地开花”,随处都是一幅幅居水相依、人水和谐的美丽画卷,彰显了市河长办铁腕治水的魄力和决心。
由市水利局牵头,充分发挥河湖长统领、部门协同、上下联动、全民参与的机制作用,因势而谋,创新思路,打好长江岸线清理整治攻坚战。截至目前,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的3个修造船舶项目于今年7月顺利完成省级验收销号;19个典型案例通报项目,已完成17 个;270个“举一反三”排查整改项目,目前已完成263个。丹阳市、句容市、京口区、润州区、镇江新区、镇江高新区均已完成辖区所有岸线清理整治任务;市生态环境局及时应对30次异常波动,完成608家太湖流域涉磷企业整治,持续推动10个工业园区水污染物整治;市农业农村局稳步推进农药化肥减量增效,全市共建立示范区15个,示范样板田35个,示范区内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20%以上;制定印发《关于印发镇江市2023年建成区劣Ⅴ类水体整治和黑臭水体动态消除工作任务的通知》,全市2023年计划整治劣V类水体12条,进一步巩固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成效,推进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动态清零向消除劣V类目标的转变,截至10月底,10条工程性措施整治水体已有4条基本完成整治,6条正在整治,其中2条管理性措施整治水体已制定长效管理方案并推进落实。市城管局牵头开展城乡环境卫生大扫除行动,今年累计出动环卫保洁人员5405人次,清运积存垃圾量6137吨。市交通局创新党建引领,推动港口码头绿色转型升级。
河湖长制工作推进力度大、成效明显还得益于持续的激励鼓励制度。我市聘任法治河长、专家河长、企业河长、媒体河长等民间河长参与河湖保护,评选表彰优秀基层河长、优秀民间河长。组织开展河(湖)长制第三方巡查测评,巡查考评每季一通报;市级累计投入4050万元奖补重点河湖管护,推动各地配套落实河湖管理保护资金,焕发河湖长制勃勃生机。
打造宣传阵地
全力做好“水”文章
“我们印发《关于成立镇江市河湖治理专家库的通知》,激励更多的专家人才参与到河湖的治理和监督中,形成全民治水护水的良好氛围;加强与媒体合作,开辟‘基层河长寻访录’‘河长在行动’等栏目;充分利用‘镇江河长制’公众号发布新闻信息、知识分享。”董文生说。
镇江依水而建、缘水而兴,水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有文献记载的治水活动就有2200多年历史。想确保“绿水长流”,离不开民众的积极参与,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怎样弘扬水文化,讲好水故事成为市河长办工作的重中之重。一直以来,市水利局高度重视水情教育,编纂发行了《镇江水文化丛书》,积极开展节水和水情教育场馆建设,节水教育基地实现各市区全覆盖,建成了古运河河长制公园等一批水文化公园。
近年来,我市首家水情教育馆、谏壁抽水站省级水情教育基地相继应运而生。截至目前,我市已建成省级节水型企业43家、学校91家、高校5家,社区55家、机关单位29家,省级节水教育基地6个以及若干市级节水载体。通过开展丰富的水文化宣传活动,推动文化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乡村,引导市民积极参与知水、节水、护水、亲水活动,提高社会公众对水情水文化的认知度,让水文化“流”入每个市民的心里。
市河长办副主任、水利局局长凌荣春介绍,全市河湖长制工作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总书记关于打造造福人民幸福河的重要指示为指引,充分发挥河湖长核心作用及河湖长制的制度优势,持续推进“美丽镇江 幸福河湖”建设,为实现2025年前城市建成区全面建成“河安湖晏、水清岸绿、鱼翔浅底、文昌人和”的幸福河湖目标不懈努力。
(朱浩 张海平 曾正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