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泠 悦之 朱研
饮食不规律、久坐不运动、饮料当水喝……近年来,2型糖尿病年轻化趋势渐显,市一院内分泌科近年接诊的最小2型糖尿病患者年仅10岁,令人咋舌。
今年的11月14日是第17个“联合国糖尿病日”,今年的宣传活动口号是:了解风险,了解应对。当天,市一院内分泌科开展义诊活动。活动现场,多块糖尿病防治宣传牌一字排开。临时诊桌前,内分泌科主任、主任医师柳迎昭博士率科室医生、营养师以及糖尿病专科护士,为咨询者深入浅出地讲解了糖尿病病因、对健康的危害以及防治方法,化解大家对防糖、控糖的困惑。柳迎昭介绍,我国是糖尿病大国,患病人数在1.4亿左右,近年来,市一院内分泌科年门诊量在5万多人次,糖尿病患者占到百分之六七十,其中不乏患2型糖尿病的年轻人。
糖尿病的致病因素多样,家族史、40岁以上、肥胖、不良饮食习惯、缺乏运动、妊娠糖尿病、多囊卵巢综合征等,都是2型糖尿病的高危人群。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推出的中文版核心信息,2型糖尿病的预防建议如下:饮食方面, 选择全谷物、瘦肉以及大量水果和蔬菜,限制糖分及饱和脂肪, 如奶油、奶酪、黄油的摄入。运动方面,减少久坐时间,增加运动时间,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的运动,如快走、慢跑、骑自行车等。监测方面,留意可能的糖尿病症状,如过度口渴、频繁排尿、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伤口愈合缓慢、视力模糊和缺乏精力。如果出现上述任何症状或属于高风险人群,尽早到医院接受检查,一旦确诊,要及时接受科学、规范、全程的治疗。
长期血糖增高,人体心脑血管、眼、足、肾等器官均易受累,而且并发症一旦产生,药物治疗很难逆转,因此强调早期发现,及时治疗,以期延缓糖尿病并发症发生,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在门诊上与患者交流病情时,柳迎昭发现,不少就诊者对糖尿病的防范和治疗存在认识误区,而这些认识误区,往往会体现在极端化控糖行为上。“在饮食控制方面,有的患者只吃蔬菜不吃荤菜,有的则一天三顿减为一顿,这些做法非但起不到有效的控糖效果,反而容易导致营养失衡,造成血糖波动。此外,由于担心胰岛素依赖性,部分患者会自行停药,或者从一开始就抵触用药,这也是不对的。事实上,随着病情的进展,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功能是逐步衰竭的,当衰竭到胰岛功能极度低下的时候,胰岛素就属于治疗必需品,而不是因为用了胰岛素才导致无法停药。”柳迎昭说,为了让更多人走出糖尿病认识误区,科学应对“甜蜜的负担”,市一院内分泌科开设了微信公众号,结合线下健康讲座、义诊等活动,科普糖尿病知识,帮助患者积极改变,提高治疗有效性。
目前仍然沿用的是WHO标准,即典型糖尿病症状加上空腹血糖≥7.0毫摩尔/升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两小时血糖≥11.1毫摩尔/升,如无糖尿病典型症状者,需非同日两次检测的血糖均达到上述标准方可诊断为糖尿病。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应该如何更好地控制血糖?柳迎昭表示:“只要做到四点,管住嘴、迈开腿、勤监测、用对药,相信大家都能拥有更好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