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驰川
本报通讯员 高阳
努力把更好的法律服务送到老百姓身边,为群众提供随时、随地、随身的管家式服务,是京口司法一直以来的追求。近年来,京口区司法局紧紧围绕人民群众在法治领域的新期盼新需求,结合司法行政工作职能,延伸法律服务触角,化解基层社会矛盾纠纷,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着力培育群众身边的“律管家”,积极打造“家门口”党建工作,打通法治惠民“最后一米”,进一步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律管家”服务覆盖全区
“我在小区里被电动车撞了,肇事者跑了,怎么办?”日前,健康路街道大学山社区居民万先生向社区“律管家”陈冰求助。陈冰成为该社区法律顾问已经10年多了,居民遇到法律问题和矛盾纠纷,习惯打电话找他咨询。
为了给辖区群众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公共法律服务,京口区司法局在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三官一律”进网格的基础上,按就近服务原则,配备81名“律管家”,对群众法律需求和期盼比较高、社会矛盾纠纷比较集中的地区,优先指派大局意识强、业务素质高的律师担任“律管家”。
这81名“律管家”中,和陈冰一样的党员律师占23.5%。“律管家”突出党员律师的引领作用,充分发挥法律效能,推动法律服务延伸在“家门口”,先锋价值体现在“家门口”,治理成效满意在“家门口”,为社区居民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法律服务,促进基层和谐稳定。京口区司法局建立覆盖全区各社区(村)的“律管家”法律服务网络,并制定服务细则、公布服务清单、公开“律管家”的联系方式,为社区搭建一个集法治宣传、法律咨询、矛盾纠纷调解、法律援助为一体的公共法律服务平台。
“四诊”模式广受好评
据了解,京口区司法局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积极推进诉源治理,探索定期坐诊、随时急诊、预约出诊、专家会诊“四诊模式”,获得群众好评。
发放“便民服务卡”,方便群众随时联系法律顾问,即“随时急诊”模式。“律管家”每月在京口区和街道两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京口法院、京口检察院、京口区民政局等地轮流坐班,为困难群体提供法律援助,为“定期坐诊”模式。如未成年人以及家庭纠纷当事人需要“一对一”法律服务,可“预约出诊”,社区(村)有需求也可预约讲法活动。面对复杂法律问题,还可采取“1+N”模式进行“专家会诊”,由社区(村)法律顾问与人民调解员、法律明白人、公证员等组成法律服务团队,共同会诊、“对症下药”,推动依法依规化解矛盾、解决问题。
今年以来,全区“律管家”共接待来访群众1100余人,开展法治讲座58场次;专家“律管家”已持续举办5期“京司享”法治大讲堂活动,调解矛盾纠纷183件,为社区(村)有关决策提供意见建议106条。
优质服务提升法治满意度
钟阳广是扎根基层多年的一名法律服务工作者,这次来到谏壁街道蔡家社区开展法治讲座前,他把法治宣传单送给周边村民,看到有些村民在耕作,他直接送到田里。
通过入户走访,发放宣传单、联系卡,召开座谈会、法治讲座等方式,“律管家”才能真正收集掌握群众法治需求,组织开展宣传教育,协调解决群众反映的矛盾纠纷和困难困惑,切实做好矛盾纠纷的“调解员”、法律政策的“宣传员”、便民利民的“服务员”。
京口区司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通过亮身份、亮品牌、优服务,发挥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培育一批让群众满意、受群众欢迎的星级管家、明星管家,让广大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便捷高效的法律服务,切实提升京口法治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