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码”上看现场
视频制作 孙力
本报记者 杨泠
本报通讯员 景骁轶
冬令进补,来年打虎。提起冬令进补上乘之选——膏方,不少市民都会想到市中医院每年如约举行的膏方节。从2013年至今,市中医院膏方节已经陪伴镇江市民走入第11个年头。为延续经典,11月4日,江苏省第十三届“中医药就在你身边”中医药健康巡讲(镇江站)活动暨镇江市中医院第十一届膏方节活动鸣锣启幕,在寒冬来临前为居民奉上进补大礼。
市民赶在立冬前定制膏方
“一人一方、量身定制”是市中医院膏方讲求的核心要素。11月4日上午8时,在市中医院门诊大楼三楼的名医堂各诊室门外,已有市民在此等候,他们都期望能够赶在立冬前为自己定制健康膏方。
膏方“养治结合”的特点,是吸引“膏粉”的关键所在。今年74岁的魏奶奶,自2018年以来,几乎每年都会到市中医院开膏方。魏奶奶说,她原本身体很“虚”,感冒、头昏、消化不良等各种小毛病不断,自从用膏方调理以后,这些症状逐步得到缓解,“现在吃得香,睡得踏实,整个人的精气神都不一样了,到底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医术,效果是好呢。”
81岁的退休干部高老先生,一早就在女儿高女士的陪伴下来到全国名老中医、江苏省名中医史亚祥博士的诊室门口等候。高女士称,父亲患消化道疾病多年,此前虽尝试西医治疗,但“治标不治本”,病情一直反反复复。去年经人推荐,到史亚祥处配膏方,并坚持服用数月后,老人无论是胃口还是胃部不适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于是叮嘱女儿:“今年务必再找这位专家给我续药,多巩固巩固。”
外国留学生也来捧场
市中医院膏方节开展11年来,开方市民从起初的怀疑观望,到如今的排队预约。经过大家的口口相传,市中医院膏方节已然成为我市一个宣传中医文化的重要阵地,其吸引的不仅仅是本地人士,外国友人也慕名而来。在膏方节现场,就迎来了一批在江苏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就读的留学生。
在翻译老师的陪同下,留学生们先在阿胶糕熬制区停住了脚步,听完介绍后,从台后工作人员手中接过一小块熬制好的阿胶放入口中,细细咀嚼品味后,竖起大拇指连连称赞。
在一旁的展示区,留学生们先后参观了解了中药饮片、花茶、药枕,感受刮痧、推拿、耳穴埋籽、循经拍打等中医适宜项目,大家被极具特色的中医文化所吸引,纷纷举起手机拍照。
来到门诊诊室,一位留学生经老师指引,在副主任中医师李宝库面前坐下。经切脉、舌诊后,李宝库给出诊断和建议:“阳气不足,气血亏,冬天容易怕冷,平时要注意早点睡觉。”老师将这段话翻译给受诊学生后,他瞪大了双眼,不住点头,由衷地赞叹中医的神奇。而此次外国留学生体验的环节,也向更多国家和地区展示了中药文化的靓丽风采和治未病的理念魅力。
膏方:一张治病养生的“特色名片”
膏方作为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前人智慧的结晶,也是千百年来中医药传承发展的硕果,它拥有调整阴阳、平衡气血、补虚疗疾、抗衰延年等功效,为中国人民的健康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市中医院党委书记徐庆介绍,近年来,该院作为全市中医药行业的“领头羊”,在膏方的打造上始终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逐渐呈现出名医、好药、精加工等特点。
市中医院联合省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省中医药学会和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邀请国家、省市知名专家联袂坐诊。同时,对中青年专家进行技术培训与指导,内容更丰富、阵容更强大、层次更高。
在膏方选材上,该院精选正宗地道药材,各个环节均认真遴选把关,做到专人专方、私人定制,膏方品质更加有保证。
在膏方加工上,经九道工序古法煎熬。注册商标“京江膏滋”在继承传统制作工艺的基础上,引进了煎膏数字信息化管理系统,对煎膏流程进行全方位管控,显著提升制膏质量,先后开发了“养肺润燥膏”等14种品牌膏方,其质量上乘、功效独特为越来越多人所信赖,已然成为市民防病治病、养生康复的一张“特色名片”。徐庆表示,下一步,市中医院将继续秉持“专业、高效”的服务理念,为人民群众健康事业贡献力量,促进中医文化的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