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2022年05月27日
第07版:专版

聚焦主业 鼎新机制 厚植优势

镇江市港口发展集团书写改革转型新答卷

本报记者 司马珂 本报通讯员 孙晓圆

革故鼎新,踵事增华。“2022年一季度,完成港口吞吐量400万吨、疏浚砂上岸量139.81万吨、营业收入2.93亿元、利润总额2810万元。”近日,镇江市港口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港发集团”)亮出了集团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成绩单。2020年,自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启动以来,港发集团以刀刃向内的决心和自我革新的勇气,聚焦铸魂固本强党建、优化机制强管理、聚势蓄能强主业、提升质态强资产、高效协同强监管“五强”目标,努力补短板、拓长板、固底板,为加快实现“两军一兵”目标夯根基拓局面。

目前,港发集团已经形成资产总额10亿元的规模,2021年集团完成港口吞吐量1090万吨,实现营收6亿元,利润总额达4000余万元。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如今进入收官之年,港发集团经济指标呈现良好态势,改革成效大幅显现。

立足建章立制管理赋能持续释放改革发展的动力活力

港发集团坚持把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各环节,将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有机融合,修订完善了集团和各级子公司章程,明晰了党组织功能定位和具体权责范围。健全完善了董事会制度,应建尽建董事会3家,外部董事全部实现外大于内,全面依法落实董事会各项职权。完善了“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实施细则,健全党委会、董事会、总经理办公会议事规则,全面落实董事会向经理层授权、总经理向董事长报告工作机制。规范管理子公司,落实子公司分类授权机制,完善参股企业管理制度,多维度跟踪委托经营企业运营质效。优化流程机制,建立专业委员会,简化各类事项审批流程,规范投融资事项报批手续,建立项目后评价和投资管控体系,实行招标采购计划管理、网格化管控。

国企改革,重在活力。港发集团持续深化“三项机制”改革,打破“铁饭碗”,建立健全以合同管理为核心、以岗位管理为基础,人岗匹配、进出通畅、灵活高效的市场化用工制度,通过市场化方式选聘企业所需各类紧缺人才100余人,制定了《集团招聘管理制度》《集团人才引进制度》,修订《集团员工管理规定》,出台了有利于吸引和留住关键岗位核心骨干人才的专项政策,建立了内部人才市场,实现员工能进能出。打破“铁交椅”,全面推行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集团层面经理层成员和内部中层干部全部签订《岗位聘任协议书》《经营业绩目标责任书》《年度经营业绩目标责任书》,专业化公司3名经营层人员通过选聘成为职业经理人,实施中层干部能上能下机制考核办法,对排名靠前、靠后的干部实行了绩效奖惩或岗位调整,实现干部能上能下。打破“大锅饭”,完善市场化薪酬分配机制,面向全体员工公开选拔15名“先锋人才”作为干部储备;通过公开竞聘,37名优秀年轻干部获得提拔重用;在积极推进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的同时,薪酬分配制度同步落实,区别普通员工和经营团队、初创型和盈利型企业的薪酬分配方式,实施超额利润分享机制,完善码头一线技术工人薪酬体系,2020年以来,集团一级中层干部绩效工资占比最高为60%。

为了夯实安全生产基础,港发集团还构建了“一体两翼”管理体系,出台20余项管理制度,收官第一个“安全三年攀登计划” ,今年已正式启动第二个“安全三年攀登计划”。坚持引入专业机构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和班组安全达标建设,集团被评为市安全生产先进单位,2家子公司被评为省、市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

此外,集团还加强了风险管控。设立内部审计工作领导小组,2020年以来完成项目结算审计26个,开展子公司财务收支、经济责任等专项审计。“大法务”体系更加健全,子公司设置法务管理部门,专人专岗配备到位,制定《集团法务体系管理办法》,理顺合同管理流程,兼顾实现效率提升、风险把控。“大财务”体系更加规范,突出成本管控、预决算管理精细化,提高资产管理、资金使用效率。

坚定走好“港产融合”之路厚植改革发展的资源集聚优势

2020年以来,港发集团聚焦资源优化配置,不断落子布局,整合动作频频,从股权多元化到深化混改,从探索资本运营路径到理顺经营机制……可谓“好戏连台”。港发集团立足股权多元化,不断推动契合港口主业的国有资本有效整合。综合运用参股并购、合资合作、托管经营等方式参与国有码头运作,战略合作取得历史突破,与二重(镇江)公司联手,获取二重码头经营权,“轻资产”运营思路初见成效;增资扩股港龙石化港务公司,实质运营化工码头,一举扭亏为盈,实现了华丽转身,2021年吞吐量同比增长24%,营收同比增长31%,经营利润增长近5倍;与瀚瑞控股公司合作,承接经营大路港务码头,通过生产资源重新配置,码头作业量跑出了上扬线。 近年来,港发集团不断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推动东西两翼产业链优化布局。港发集团立足产业研究谋划,发挥资源优势,抢抓混改机遇,不断拓展产业格局,围绕东片大路、西片龙门港产融合区,深化两翼布局,高效率推进项目招引,与建华建材集团合作落地建成了机制砂项目,借力调整股权结构和经营模式,锁定产能、提升效益。目前正全力以赴推进与江苏华鑫新材料公司合作建设绿色混凝添加粉剂综合利用项目。与此同时,港发集团还开辟江北市场,与南钢集团、鼎盛重工联手开拓港口规划、码头建设项目。 此外,港发集团还在积极探索资本化运作路径,为产业发展“加码”。集团紧抓“股东出资”这一工作主线不放,全力以赴调整出资方案,推动注册资本尽快实缴到位。其中,收回专业化公司绿色资源公司股权,并通过拍卖获取了新通科技、中技新材土地厂房,从而不断夯实了港口与产业落地联动的资源基础。着眼未来,港发集团还瞄准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展数据资产评估领域的探索研究,以期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一系列举措,同向发力,优化增量、调整存量,整合资源,集团的发展动能变得更加强劲。

全力以赴推动主业拓展构建支撑改革发展的核心优势

做强做精主业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题中应有之义,近年来,港发集团在不断廓清战略定位,在完成战略部署的同时,始终聚焦主业,牢牢抓住三大产业板块这一“牛鼻子”,在主业规模取得新突破的基础上,不仅解决了产业空心化问题,还大幅提升了产业核心竞争力。

其中,港口码头板块统筹夯实基础、优化结构,获批使用龙门、润港码头临时岸线,港龙石化、二重港发港务、大路港务码头自主经营、运能升级,年通过能力突破1800万吨。通过紧密对接市场,拓宽商务营销渠道,加强生产组织与市场开发的深度互动,全面拓展社会客户、充实货种结构,实现了码头产能的大幅提升。

绿色建材板块坚持做亮品牌、做长产业链、做优经济和社会效益,保障疏浚砂综合利用项目安全环保、规范有序开展。畅通机制砂项目产供销运营体系,力促成为新的盈利增长点,努力实现施工、营销、产品开发主业链延伸。创新疏浚砂技术研发,2021年取得5项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的疏浚砂综合利用关联专利证书。与长江镇江航道处就合作成立长江中下游疏浚弃土研发中心达成共识,并签订合作协议。与长江航道规划设计院、江苏水利科学研究院、河海大学等科研机构、高校建立了长期稳定的科研合作关系,合作开展《长江下游疏浚砂石生态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等课题研究,共享研发资源。

物流供应板块整合重塑、协同联动,积极推进建材贸易,谋划组建水上运输供应链体系,初步构建水上运输资源数据库。按照市国资委总体部署,稳妥推进国资系统危化品仓储物流码头资源整合工作,加快形成集团新的核心竞争力。集团产业发展正步入“快车道”。

改革工作永远在路上,港发集团对照国企改革总体要求和“两军一兵”建设目标,正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决心和韧劲,踩实“最后一公里”,将深化改革工作推向纵深,力促企业稳健高效、行稳致远,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2022-05-27 聚焦主业 鼎新机制 厚植优势 2 2 镇江日报 content_197057.html 1 3 镇江市港口发展集团书写改革转型新答卷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