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跃兴
走进全国各地的书店,尤其是机场书店,总是不难发现成功学书籍的影子。诸如什么《为什么你不能成功》《关于成功的6条忠告》《人生的10条黄金法则》《李嘉诚的经商之道》《卡耐基夫人给女人的36个幸福秘诀》……在中国人的书单中,或多或少也有几本类似的书籍。
最新一期《经济学人》杂志也指出了这一现象,自我提升类成功学书籍在中国非常流行,这些书籍主题从社交突破(《如何在一分钟内与人交朋友》)到财务提升(《七分钟内教你财务管理》)。而时下正在流行的一些畅销书也正在呼吁人们:“要选择更加艰难的一条路,而不是待在舒适圈。”
有国外学者研究发现,自我提升类成功学书籍在中国印刷书籍市场上占比接近三分之一。
与此同时,市场调查公司NPD集团也给出了一组数据:在美国,自我提升类成功学书籍仅占成人非小说类印刷品销售额的6%。此外,该公司还提出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在中国成功学书籍市场中,美国书籍的译本非常畅销。去年,在中国最畅销的成功学书籍就包括戴尔·卡内基的《如何赢得朋友及影响他人》、安德斯·艾瑞克森和罗伯特·普尔的《刻意练习:比天赋更关键的学习法》以及史蒂芬·柯维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事实上,近代成功学书籍也确实是来自美国的“舶来品”。上世纪90年代,以戴尔·卡耐基、安东尼·罗宾为代表的一批美国“成功学大师”开始进入中国,也成功助推了此类书籍进入中国市场。2001,美国人斯宾塞·约翰逊的著作《谁动了我的奶酪?》经中信出版社引进至中国后,连续128周占据畅销书榜单前几位。此外,特朗普最为得意的“生意经”《交易的艺术》在中国也很受欢迎,这本书已经在中国第五次再版,最新一版于2016年投入市场。
此外,经济学人的文章还指出,中国人本就有悠久的实用性阅读传统。比如,作为经典的《孙子兵法》就被不少成功学著作借用,直到现在,中国各大书店内仍摆放着无数本《孙子兵法》对当下生活实用性建议的衍生书籍。
根据调查,在2018年,小说类书籍的销售额在整个中国图书市场仅占7%。而在德国这一比例超过30%。英国艺术理事会的一份报告指出,“中国的图书市场总是与切实生活的利益与热情相关”。该报告也表示,围绕考试的教育系统可能没有时间培养人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从而让人们求助于书籍,寻求推销自己的建议。
这些国外对当下中国大众阅读的趣味和现状的判断和研究,“中国人本就有悠久的实用性阅读传统”“中国的图书市场总是与切实生活的利益与热情相关”,应该是准确的。我们看看现在的实体书店还是网络书店,卖得最好的书通常是有关人际关系、升学升职、投资理财、养生保健、家庭教育等实用类书籍,而文学、哲学、史学等滋养心灵、奠定文化基础的书籍则少有人问津。曾有调查显示,72.7%的人认为“人们注重现实利益,功利化阅读明显”;56.7%的人认为“人们偏重书籍的实用性”;54.2%的人“认为社会发展快,对个人专业化要求越来越高”;28.7%的人认为“无暇阅读陶冶情操的书”,反映出当下国人阅读的实用性、功利化的现状。
国外对我们国人阅读文化的分析,让我们看到了社会种种阅读生活的目的化、实用化、功利化,而且,这已造成了种种与阅读有关的问题,公民读书率下降,网络动漫打败经典名著,当代人无暇读书,名著阅读缺失,人文类阅读出现危机,大众的精神状态日趋浮躁,整个社会的文化底蕴被削弱。我们正是在这种全社会功利化的阅读倾向中,逐渐背弃了阅读的文化实质、精神实质,逐渐舍弃了阅读对于我们的生命和灵魂的意义,逐渐忘记了阅读给我们心灵带来的美好、崇高和神圣。
这应该警示我们。试想,如果一个民族失掉了人文阅读的追求,只有时尚阅读,只有消费阅读,只有功利性的阅读,只有阅读的实用主义,就会泯灭了自己的文化感受性、道德同情心和人类终极精神价值的追求……我们应该提高到这个高度来认识阅读文化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