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蒋国清
延陵季子庙,位于丹阳延陵镇九里村境内,是为纪念春秋时吴王寿梦第四子季札而建的祠庙。该庙始建于秦汉时期,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江南名庙,被誉为“江南第一庙迹”。季札又称公子札、季子,因其封邑在吴延陵(今丹阳延陵及周边地区),也称延陵季子。季子是与孔子齐名的“南方第一圣人”,有“南季北孔”之称,被誉为儒家先驱、江南人文始祖、君子中之君子。
公元前485年,季子去世葬于延陵,孔子深为季子的贤德所敬佩,亲书“呜呼有吴延陵季子之墓”十字碑文。自先秦始,延陵季子庙便已成为纪念这位世所公认至德先贤的重要场所,也是历史上江南地区几座季子祠庙中唯一历经两千多年传承不衰的正朔名庙。季子庙见证了季札高尚品质的传承,也承载了人们对道德楷模的敬仰。历代帝王对季子庙赞赏有加,早在南朝时期,延陵季子庙就已成为江南名庙。刘宋开国皇帝刘裕将该庙列为祭奠季子的正祀,并亲自撰诗咏赞季子;到了唐朝,武则天下令毁江南1700座淫祠,但独留延陵季子庙等四座正庙;针对季子碑上孔篆模糊将湮灭的状况,唐玄宗李隆基命殷仲容抢救摹刻,使孔碑得以流传至今;两宋时期,哲宗赐封嘉贤、宁宗追封昭德;明清时期,洪武封神、康乾加祀,通过题词、赐封等形式,进一步弘扬了季札的高尚品德和道德精神。
刘宋帝诗赞季札
刘裕,一位出身贫寒的英雄,他的一生犹如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永初元年(420),他登基成为南朝第一雄主“宋武帝”。
刘裕的家乡在丹徒县京口里(今镇江市区),距离延陵季子庙只有三十多公里,他的继母萧文寿又是与延陵同属古云阳区域的曲阿县(今丹阳市)人,经常给他讲述季子故事,因而在年少时便对季札深感敬仰。刘裕曾多次研读《史记》中关于季札的记载,他深深地理解到,季札的至仁、至礼、至义、至德,正是民风清淳之源,国家固本之根。于是挥笔写下了著名的《御制延陵王赞》“惟王延陵全义让国。见礼知政,闻乐知德。观风审音,挂剑酬心。怀哉高风,无古无今。”成为历代名人咏赞季札的经典之作。
登上皇位后,刘裕更加重视民风的教化。因此,他将延陵季子庙列为祭奠季子的唯一正祀之庙,拆除了位于晋陵(今常州)的季子南庙,将南庙残存碑碣迁至延陵季子庙。刘裕在执政期间,还曾多次亲自拜谒季子庙,以示对这位贤王的敬意。
武则天手下留情
公元690年,武则天成立武周,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正统女皇帝。这期间,她得知南方淫祠猖獗,骗民钱财,民众不堪重负。为此,任命狄仁杰为钦差大臣,前往南方执行毁祠庙行动。狄仁杰奉命南下,快刀斩乱麻,捣毁淫祠1700余座,向民众宣讲淫祠之害。同时,也充分考虑民众的信仰和精神需求,保留了四座名贤(夏禹、吴太伯、季札、伍子胥)之祠,供民众祭拜。其中保留的唯一一座季子庙,就是位于今丹阳境内的延陵季子庙。
武则天对狄仁杰的做法给予了高度认可和评价。她认为狄仁杰既解决了淫祠问题,减轻了民众负担,又尊重了民间信仰,更重要的是通过保留名贤庙宇宣扬了正能量,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推动道德风尚。
正因为武则天时期毁庙中保留下了延陵季子庙,才有了后来这一珍贵古庙及十字碑的千古流传,也才有了唐朝李白、王维、刘长卿、郎士元等大诗人留下的有关季子庙的千古名篇。
唐玄宗命拓孔碑
公元七世纪初叶,正值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时期。一日,唐玄宗得知天下闻名的江南延陵季子庙十字碑因年代久远,风化开裂,铭文已残破不堪。为使这一墨宝百世流传,李隆基决定找当时的著名书法家殷仲容来摹拓十字碑。
殷仲容凭借着对书法艺术的理解和对古代文字的精通,成功地摹拓出了十字碑的复制品。唐玄宗对此感到十分满意,他希望这份孔子手书的十字碑刻能够传承下去,成为后世学习的典范。于是,他下令将殷仲容摹拓本分发各地,让更多的人能接触到这件宝贵的文化遗产。季子庙现存的唐代“十字碑”,正是在殷仲容摹拓古碑数十年后的唐大历十四年(779),由当朝另一位著名书法家张从申按殷仲容摹拓本重刻而成,并历经1200多年沧桑风雨保留至今。2023年7月,该碑被列为全国第一批古代名碑。
宋哲宗赐封嘉贤
北宋元祐三年(1088),江南地区遭严重旱灾。土地干裂,作物枯萎,百姓困苦。在这危难时刻,润州太守杨杰听说季子庙神像灵验,专程来九里季子庙为民求雨,天公好像被季子高尚的德行所感动,不几日便大雨滂沱,万物滋润,旱情得到彻底解除,百姓们无不笑逐颜开,拍手称庆。杨杰感慨万分,奏请朝廷赐封。宋哲宗听后大喜,认为这是季子神像的灵验,是季子高尚品质的体现。为表彰季子的功德,元祐戊辰(1088)九月,宋哲宗颁敕令,正式赐封季子庙为“嘉贤庙”,制曰:朝廷风俗之原,贤才国家之本。无所劝于谦,孰有励于后。朕闻春秋之时有吴公子讳季札者,深仁熟义,乐道养廉,能让千乘之国。退耕延陵之地,是以铢视轩冕,尘视珠玉,清风足以竦万古之人心,高节可以励千载之愚俗。礼宜褒宠,以善风化。特赐为嘉贤庙,仍敕密迩郡邑血食,以荣亡灵。
这是皇帝赐予季子庙的特殊待遇,体现了朝廷对季札高尚品质的认可和推崇。如今,延陵季子庙的大殿内仍然传承着季子神像披戴皇冠黄帔的形象。
宋宁宗追封昭德
宋宁宗赵扩,是南宋的第四个皇帝。他虽才能平庸,政绩不显,但虚心好学,崇尚俭朴,关心民间疾苦,登基后多次减免田赋。他认为,季札的品德和行为是后人学习的典范,其高尚的道德和品行能够激励世人,为社会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于是,他在登基第一年的庆元元年(1195)三月,就颁发敕令,勅封延陵季子为“昭德侯”,制曰:朕考於传记,知神为吴公子,当春秋时尝辞千乘之国而不受,凛然高节万古如生,岂复以人爵为荣哉?今延陵之民世承嘉祀,谓非此无以表德励世,命以侯爵徃谂于庙,其宠嘉之。
宋宁宗认为,通过封侯这样的荣誉,能够表达对季札高尚品质的认可和推崇,同时也能够鼓励人们追求高尚品德和行为。在封侯的同时,宋宁宗还特意下令在季子庙内为季札塑像,并披以皇冠黄帔,每年按时祭祀,以缅怀季子的功德,彰显季札的特殊地位和荣誉。
明清帝封神增祀
明清时期,也有多位皇帝对季子庙关怀关爱有加。元朝末期,江南地区是抗元首领朱元璋部的主要活动区域,他曾经在茅山一带与张士诚部进行决战。其间,朱元璋曾多次遭遇危险,然而每当他身处险境时又总能化险为夷,犹如得到“神助”。朱元璋认为,这位保佑他的神灵就是延陵季子,正是由于季子的保佑才让他能在战场上逢凶化吉。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建立明朝,登上帝位。他并未忘记在抗元过程中一直庇护他的延陵季子,为表达感激之情,他在洪武七年(1374)下诏修复因战乱而受损的季子庙,并赐封季子为“延陵季子之神”,在庙堂中享受祭祀。明万历年间,万历皇帝又下令在孟夏十三致祭季子,表达了对这位神灵的敬畏和尊崇。
到了清朝康乾时期,康熙皇帝对季子一直心存崇敬,康熙四十二年(1703)四下江南时,为季子御题“让德光前”匾额;康熙四十四年(1705)五下江南过丹阳时,写下“延陵曙色阑”“文风表面观”的诗句。乾隆戊辰年(1748),乾隆皇帝认为单是春季祭祀不足以彰显季子高风亮节和圣人风范,于是下诏在每年农历八月十八增加一次秋季祭祀,以表达朝廷对季子的尊崇。
如今,延陵季子庙历经千年的沧桑岁月,仍然屹立在江南的大地上。它不仅是一座古老的庙宇,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一种文化的传承。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历朝历代对道德楷模的崇敬和褒扬,也可以感受到一种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