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郭淑娴 何冰 杨佩佩
有人说,街巷是一座城市的骨骼,众多街巷组合起来,就构成了一座城市。九如巷就是这样一个地方,走进九如巷,老镇江人的记忆一下子就开了闸——巷道两旁老旧的建筑、高大的山墙,就像一位苍老的说书人,将这里的故事娓娓道来。
九如巷南至宝塔路横街,北至大西路,主巷长258米。该巷形成于清代,地名取自诗经《小雅·天保》中“如山如阜,如冈如陵,如川之方至……”满是吉祥寓意。
彼时,镇江是新兴的航运与贸易中心,经济繁荣。而大西路作为镇江最繁华的路段之一,街面店铺林立、商行众多,背后的九如巷,自然成了许多商客、老板居住的首选位置,许多银行家、实业家在此安家置业,九如巷因此成了富人聚居区,亦有了“金九如,银薛家”的名头。
九如巷里有一座老宅,是探究九如巷过往的重要“记忆碎片”——往巷子深处行,七拐八绕,几番寻觅,就到了九如巷66号严惠宇故居。严惠宇(1895年-1968年),是著名的爱国民族工商业者、实业家、收藏家。他与冷遹、陆小波共同被尊称为“镇江三老”。他一生致力于实业救国、兴学育才、造福桑梓,对镇江地方各项事业有着非凡的贡献,深受镇江人民的尊敬和爱戴。严老去世后,其女严忠婉继续住在九如巷66号,一直到百岁去世。
“严忠婉年轻时从事蚕桑技术工作,作为镇江蚕种场总农艺师兼任江苏省办蚕种技术训练班副主任,她带领的科研团队中的大多数人后来都被培养成蚕桑界的中坚力量。”站在九如巷66号前,润州区金山街道杨家门社区原副书记朱成林告诉记者,“严女士一生淡泊名利,她将父亲留下的所有名画珍宝都捐赠给了国家。”在朱成林印象里,严女士生前还热心公益,每年“慈善一日捐”时,她总是慷慨解囊。
冬日的午后,走进幽深的九如巷,一扇扇斑驳静止的老木门,似乎框住了时光。老木门、石板路、乱砖墙……既见证了镇江的繁华过往,也承载着巷里老人的悠然时光。
漫步九如巷,居民家的饭香仍未散去,香肠、咸肉悬挂在街巷里,烟火气扑面而来。卢大姐坐在自家开的“九如巷小店”门前打开了话匣子:“从前,谁家缺点烟酒糖盐,都来小店里买,现在巷子里住的老年人多,大家都爱来我这儿聊聊天。”深藏在九如巷里的小店开了近40年,从最初的小杂货铺到现在成了老人们午后晒太阳的“聊天据点”,质朴的模样从未改变。
“这儿离菜场、医院都近,平时聊天、串门也自在,才不想离开哩。”年已古稀的董师傅住在九如巷已经超过一甲子的时光,他说,儿女一再邀请自己去住新房,但自己的根就在这里,不想搬离。
如今,长住九如巷的150户人家,大多是60岁以上的老人,他们更愿意与乱砖墙为邻、与老伙计为伴,在门前躺椅上,静享这条老巷的午后斜阳。杨家门社区党委书记邱君介绍,辖区居民大多为老年群体,为了更好方便老人们生活出行,辖区内配套公共厕所10个、部分老街巷里安装了“小巷爱心椅”、小巷拐角处花花草草绿意盎然……如今,古巷里劲吹文明新风尚。
九如旧事难追忆,老巷新茶话安康。闲时不枉巷中行,感受繁华身后的烟火如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