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1月06日
第008版:名城周刊

医德传家 后继有人

张云鹏大家庭四代为医

张松本(右)与张松祥

张云鹏“诊例”中“贫苦不计”字样

张云鹏(字翼元)像

茗山法师“医德传家”题额

文/本林

提起镇江的名人故居,位于市区仓巷69号的张云鹏故居为众多人熟知。这不仅仅是因为其跻身江苏省文保单位行列,也不仅因为其2000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杰出项目奖,更让人称道的有两点:一是从祖父张鼎臣、父亲张云鹏,到张家兄弟俩,再到他们孩子四代为医,百年传承不变的是医者仁心,二是故居至今仍由张云鹏后人居住——年已七旬的张家兄弟、妯娌近50年坚持不分家,整个大家庭和睦生活在一个院子里。

祖父、父亲

都是江南名医

门铃响过,一位步履稳健、精神矍铄的老人将记者迎进厅堂落座。老人是张云鹏的大儿子张松本,今年78岁。他思维敏捷、思路清晰,言语间时代感很强。

“父亲张云鹏13岁开始跟随祖父随诊看病、观摩学习,从小勤奋好学的他熟谙内科、妇科,擅治疑难杂症,在以仁行医的同时,他刻苦钻研医术,钟爱岐黄之学,曾撰有《瘟病辨症十三篇》等著作,为医学界与文化界所尊重。”提起张家从医家史,张松本如数家珍。

张松本是一位有心人,他从书橱里拿出几大本有关父亲从医的资料,其中包括父亲的老照片、医药馆会员证书(文中称“查该员有志研究改进中医中药业经”)、镇江市中医进修班毕业证书(落款时间1952年6月)、两张镇江市中医师公会会员证书(落款时间分别为1949年11月和1950年5月)及各类从医聘书等。引起记者好奇的是,在张云鹏当年所制定的一系列“诊例”牌匾中,频频出现“贫苦不计”“烈军工属优待”“劳保七折”等字样,这从侧面也印证了张云鹏作为一位仁心医者的善行义举。张松本说,这些牌匾都是百年老宅在修缮加固时,他在整理父亲遗物时从父亲书桌台板下发现的。张松本专门请人装裱成册,以示后人。

在张松本引导下,记者参观了始建于民国初年的张云鹏故居,温馨的庭院里处处彰显医者大家风范。进门后,有两则题额格外醒目:一则是挂在东侧墙面上的首幅题额,为镇江著名学者王骧写的序言,他是这样评价张云鹏的:“综观张云鹏的一生,救死扶伤,克尽医师天职,亦医亦儒,不愧前贤后嗣。他的芳名被列史册,故居受党和政府保护,是党和政府尊重传统文化礼敬乡贤前辈,以及张氏本人有功社会实至名归的结果,可以给后人无限启迪。”另一则是挂在正大门门头上的题额,由已故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焦山定慧寺原主持茗山法师题写的“医德传家”。

记者发现古色古香的老宅前后共四进九间,院内设有养鱼池、亭台、月圆门等特色建筑,并植有紫藤、翠竹、腊梅、桂花、黄杨等花卉树木,3棵为我市古树名木,其中百年香橼树与古井形成橘井流香景观,其寓意深刻:老百姓希望以橘井流香来歌颂医家救人的功绩;而医者更愿意以此明志,同时也传达了主人儒医为民、积德行善的为人准则与情怀。张云鹏当年还传帮教了一些学中医的学员,有的学员早已成为当代名医。张家兄弟和儿孙们仍继承着“医德传家”的家训,继续用自己的仁心为患者解除痛苦。

张氏兄弟俩

从医数十载

正聊着天,门铃响起,张云鹏的二儿子张松祥回家了。张松祥退休前在市一院致力于中医与肿瘤康复研究,开创了我市肿瘤有氧康复训练先河,退休后被市一院返聘,今年76岁仍活跃在医疗事业的第一线。

张松祥说,新中国成立前后父亲在百年老店张万春药店坐堂行医,名声远扬。药店专门为父亲在门店后面准备了三间诊室,每天挤满了人。父亲去世时,他在敏成小学上小学三年级,老大上五年级,两人经常一起去药店玩耍,但父亲几乎没有时间与兄弟俩讲讲话。上世纪五十年代,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偏低,患者之中许多来自偏僻农村,家里穷得甚至揭不开锅。父亲有时不仅免费为他们看病,还会写下一张字条让患者免费去前台药店取药,等到每年中秋节或除夕前夜药店再从父亲的工资里扣除。

张松祥介绍,父亲长期从事中医研究和治疗,是当年远近闻名的老中医,慕名而来的患者来自四面八方。当时交通条件差,许多重症患者是由亲朋好友抬着担架或躺椅过来的,甚至还有牛拉车,心地善良的父亲不忍让患者长时间等待,常常废寝忘食为病人治病。虽然老宅离药店不足百米,父亲中午却经常抽不出时间回家吃饭。母亲心疼父亲,为此也生下不少埋怨,但父亲每次笑以对之而蒙混过关。1958年腊月初四凌晨1点多钟,一位重症患者的家属赶到家门口,央求父亲上门诊治。当时天寒地冻,一心为患者操劳的父亲考虑到患者病情危急,顶着大雪出诊。没想到次日上午,正在召开医学会议的父亲感染了风寒,突然高烧不退,昏倒在会场上。积劳成疾的父亲出诊后的第三天便离开人世。

家里顶梁柱倒了,母亲没有工作,两个孩子正在上学,家里顿时陷入困境,母亲几乎变卖了家里所有首饰维持家用。张松祥回忆说,心地善良的姐姐当时只有18岁,她应聘到原浙江嘉善人民医院当护士后省吃俭用,常寄些钱回来帮母亲排忧解难。在孩子记忆里,母亲总是面带微笑,从不训斥孩子。即使孩子在外面闯祸或受到委屈,母亲都耐心地听孩子把话讲完,再与孩子讲道理。在张家兄弟眼里,母亲十分要强,在那种艰苦环境下,一家人过得其乐融融。母亲很有爱心,如果有人向她求助,她都会伸出援助之手。正是父母的这种言传身教让孩子们从小学会了善良、仁爱,也培养了孩子开朗、自信的性格。

张松祥说他是1968年知青下放农村,后上调到原焦化厂,1972年被推荐去上学专门学习中医,毕业后到焦化厂卫生所当医生,1979年调入市一院中医科当医生。幸运的是,他参加了1982年由江苏省卫生主管部门举办的肿瘤患者康复训练学习班,当时由全国肿瘤中医康复治疗专家郭林主讲,彻底改变了他对癌症是不治之症的看法,认识到癌症患者康复治疗的重要性,从根本上接受了癌症是可预防可控制可治疗的慢性疾病的理念。

谈起父亲,张松祥充满感激。他说父亲给他们留下的东西太多,除了医德传承外,他经常悉心研究父亲留下的药方子,即善用虫类药、善用有特殊疗效的药对子、善用经典方和经验方相结合等特点的宝贵经验,那可是张家几代人积累的财富。他将这些药方子用在医术实践中,受益的还是患者。与张松祥的交流中,他除了讲述许多有关医术上的专业知识外,谈得更多的还是医者仁心。他说作为一名医生最重要的是医德,替患者着想是医生的天职。

谈起自己从医之路,老大张松本补充说,他也是从小受父亲影响,早早跟着镇江的老中医学习医术。1966年,时年21岁的他突然接到通知,自己被下放到原小米山茶场。所幸自己之前有过学医经历,两年后他被安排到象山医院当医生直至退休。

家庭和睦

儿孙继承祖业

门铃再次响起,老二媳妇拎着一大篮子菜回来了,忙着为全家人准备晚饭。

原来,张云鹏1958年去世后,老大、老二的两个家庭仍生活在故居里。张家兄弟的母亲生前也对他们有言在先,并留下了“不分家产、不卖祖业”的遗训,如今兄弟俩同吃同住了近50年。大家庭里的大事小事共同商量,互相理解和包容,兄弟之间、妯娌之间没有因任何事情红过脸,平时买菜、做饭等都是谁有空谁做,从来不计较谁家做得多做得少、谁家用得多用得少。如今张家兄弟儿孙满堂,他们虽然生活在不同城市,走上不同的工作岗位, 但是,从小住在一个大院里、同在一个锅里吃饭长大的孩子们,更懂得相互谦让、相互包容,更懂得浓浓的骨肉亲情。他们仍将“济世好生”作为一生的追求,积极向上,个个学业或事业有成。老大的儿子从事金融工作,并在自己的领域作出成绩。老二遵循老母亲的遗愿,要将张氏医学传承下去,如今他的儿子就职于国内某知名军医大学附属医院任骨科教授,并承担骨外科教学工作,是国内多家市级医院特聘技术指导专家。更可喜的是,老二的大孙子去年被南通大学录取,学的是临床医学专业,看来张家医学传承后继有人,“继承祖业,发扬光大”。

本版摄影 重光

2024-01-06 医德传家 后继有人 3 3 京江晚报 content_290720.html 1 3 张云鹏大家庭四代为医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