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卢政
丹阳吉氏在清代曾以“一门三翰林”远近闻名,其实,早在明代,丹阳吉氏就出过一个有名的进士,官至按察司副使,他的名字叫吉棠。
路遇贤人为恩师
吉棠(1480-1547),字思召,又字师召,号练溪,云阳吉氏第十世。从小家庭贫穷,幼年时生活很苦,少年时,父亲就命他在外贩卖一些小宗的货物,从中挣得一点微薄利润,来帮助养家糊口。
一天,家住县城麻巷的老秀才眭仲德在路上遇见吉棠,对他说:“你这个年纪,正是读书求学的时光,为何不去上学,而在此做小生意呢?”吉棠告诉他:“我们家穷,需要我挣钱,买点粮食回去,煮一锅大麦粥给父母亲吃。”仲德诚恳地劝他:“别再做小生意了,跟我回去读书吧。你家中需要的大麦粥,我家里有,今后全由我来给你,不会让你的父母饿着。”吉棠见先生说得很认真,就跟着去了他家,从此一直和他的儿子眭烨同窗共读。在眭先生的资助及教育下,吉棠十年完成了全部学业。
弘治十七年(1504),吉棠中举,正德九年(1514)中进士(3甲75名),从此步入官场,而吉棠的同窗眭烨也在十六年后中了进士。
这位提携吉棠的恩师眭仲德(1456-1534),字尚质,早年入邑庠,弘治年间由廪贡入太学,慨然有志于天下。曾列江南便宜十事,上呈巡抚官,多见采纳。平时乐善好施,见义勇为。后出任浙江乌徎县丞,三年任职期间,秉公行事,甚得民心。致仕后,寿七十九岁而卒,墓在华甸九曲河滨。翰林侍读蔡昂为之撰墓志铭。
剔弊厘奸升巡按
吉棠进入官场,初授浙江桐庐县知县,后调任浙江金华县令。在金华多有惠政,如毁淫祠、立乡学、置义冢等,深受百姓拥戴。正德十四年(1519)十一月升试广东道监察御史之职,六个月后转为正式御史。
嘉靖皇帝即位后,吉棠奉命出巡全陕,在任上“剔弊厘奸,勋劳茂着”,于嘉靖二年(1546)五月初二日被勅授文林郎。
嘉靖三年(1524)四月,改任河南道监察御史。六月,吏科都给事中李学曾等二十九人,河南道监察御史吉棠等四十五人上疏并言桂萼、张璁、方献夫、席书等官员“曲学偏见,紊乱典章”之罪,请正典刑,嘉靖帝不理,反而将李学曾等人以“欺罔妒贤”之罪,逮下镇抚司拷讯,在这场风波中,吉棠幸免无事。
嘉靖四年(1525)十一月,吉棠见内阁大学士费宏与席书有隙,因而举荐提督三边的杨一清,“宜召还内阁,以调护圣躬,消融朋比。”这一提议正合皇上之意,许之。给事中章桥、郑一鹏均反对,上书劝谏,皇上看后,以“妄言轻率”而切责,但没加罪。谁知御史侯秩亦上书反对,皇上说:“朝廷召用辅臣,自有酌处。”认为侯秩狂妄,必有朋使之人,降二级,补四川富顺县县丞。吉棠因进言有功,旋调任陕西巡按御史。
嘉靖五年(1526)四月,针对朝廷额外征求陕西织造绒袍一事,身为巡按御史的吉棠上书言:“陕西织造绒袍原非祖制,弘治正德间隅一为之,民已重困。今北虏在河套、吐鲁番,出没甘肃,亦不剌占据西海,流贼横行平凉,羽书岁惊,常年不绝,窑崖堡洞十常九空,今复重以额外之征求,中官之渔猎,臣恐全陕不得安枕而卧也。”到了六月,又有提督边务尚书王宪、巡抚陕西都御史王荩、与巡按御史吉棠等共九人,各上疏,请停织造绒服之差。工部尚书赵璜也进奏,言:“诸臣之言不约而同,盖以陕西比岁荒歉,各边声息未宁,军民困苦,恐所司奉行失当,科敛浩繁,军民愈困,变且不测,故恳切言之,惟陛下垂听,以弭患于未形。”皇上看后,醒悟,下旨停征,陕西民众欢悦,这件事的首功要归吉棠。
庆远边陲建功勋
吉棠在御史任上,秉公直言,刚正不阿,不避权贵,先是弹劾宦官谷大用,继又为蒙冤入狱的大学士石珤立论鸣冤。由于词锋尖刻,锋芒毕露,加之一次议大礼时有违皇上心意,触怒当朝,遂遭贬职,外调至江西南昌当太守。
吉棠迁职途中回丹阳省亲,登门拜访分别多年的恩师眭仲德。时眭家之子眭烨已考取进士在外做官。由于眭烨受父母的教育,为官清正,故而没有多少钱财带回家,年迈的眭仲德的日子过得也非常艰难。
吉棠到来,老人当然很高兴。但家中还是一无所有,只能将仅有的一张破旧的木椅,给御史大人坐,而他自己则坐在木臼上陪他说话。吉棠哪里肯,他拉着仲德同坐在一个木槛上,俩人促膝长谈。他回忆起当年弃商读书的事情,感恩地说:“如果没有眭长辈的支持和栽培,就不会有我今天的一切。”
御史衣锦还乡,宴请他的高档酒席不会少。但这天,吉棠却坚持在眭家吃了一顿丹阳大麦粥,体验一下恩师的艰辛生活,畅叙师生情谊而别。
到了南昌,吉棠当上了太守。这期间,曾依据法律惩罚时相子弟,监司欲庇护时相子弟,他守正不听,这一来又得罪权臣,不久又被远放至庆远府(今广西宜山)任太守。
庆远府远处西南边陲,是壮、苗、瑶、侗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当时是所谓“天高皇帝远”的荒蛮之地,人少地僻,交通闭塞,经济、文化落后,国家法令也难以推及,一向被官员们称为“难以治理的地方”。吉棠到庆远府上任后,经常翻山越岭深入村寨,体察民情,宣传朝廷政策,约束官吏严格守法,明确刑典之严,建全农田赋税制度,延聘教师教民识字,兴学育人,教化百姓,力图“以文兴邦”。
庆远是个穷山区,按惯例,每年各部族酋长都得向太守馈送数万两金银作为纳贡。而酋长的金银财宝,都是从百姓中搜刮而来。百姓受到层层盘剥,生计十分艰难。吉棠在任时,将计就计,不露声色收纳这些贿赂金银,全部归入国库,立具收条,然后张榜公布于市,并规定作为某种税赋或工役抵扣,使下属官吏无从贪占,又不能另行索取。如此一来,税赋、劳役得以抵销一半,百姓负担大为减轻。
其时,庆远地区还有一种陋习,这是一种残酷的“神规乡约”。为了祭祀神灵,各洞洞民必须三年一轮值,杀一孩童贡作祭品。届时洞民胆战心惊,害怕轮到自家头上,并且闹得各洞相互对立、仇视。面对此等荒唐绝伦的“神规乡约”,吉棠愤然向上司陈请:“獠人即吾人,善抚之。犬羊可训,胡为杀其婴儿,以干和气。”坚决要求废除这一恶规陋习。上司同意了吉棠的提请,残害黎民的恶规陋习得以废除。洞民奔走相告,欢声载道。一时间,到处为吉棠建庙,赴庙祀祷者接踵而至,凡是讼事不能决者即群赴吉太守庙,出言枉者即自动屈服。
吉棠在庆远六年,治理有方,政绩突出,为监司所荐,调任湖广衡州府知府。
谢政归乡贤名存
嘉靖十三年(1534)十月,皇帝下诏升吉棠为福建按察司副使。
翌年(1535)吉棠到福建上任,时已56岁。这年的十二月十二日,嘉靖皇帝诰授吉棠为通奉大夫,授妻许氏以及继妻庄氏为淑人。在诰书中有这样一段话:“福建提刑按察司巡海副使吉棠,精勤图治,奉职无愆。肃纪振纲,聿昭平允之政;厘奸剔弊,克彰清晏之休。吏能允着,宠命特申。兹以覃恩,赠尔为通奉大夫,锡之诰命。”这种评价是非常高的。为官几十年,吉棠身心疲惫,愈觉时事艰难,遂谢政归乡。
还乡后居丹阳珥陵别业,教子弟、课农桑,直至去世,享年68岁。吉棠娶许氏,生一子:汝完;一女,适固村吴存仁。继娶庄氏,生三子:汝宿、汝宣、汝宾。吉棠与许氏合葬于薛家庄,庄氏葬于七里庙鸡卵墩右。
吉棠著作有《练溪集》二卷、《练溪诗草》四卷。《曲阿诗综》收其诗五首。吉棠的诗语言质朴,辞意高远,在明代丹阳文学史中占有一席之地。下面一首诗题为《寄眭先生》,诗云:“丱角从游十载强,受经恩义岂能忘。悬知鹤发年来健,为挹龙门捷报香。师说已尊韩北斗,国恩可负范中行。和风化雨庭前草,欲达春晖一念长。”
这是他官场显达后怀念恩师眭仲德而写的,从中可体验到他对恩师的情谊。作为明代中叶丹阳著名的进士,吉棠才华横溢,为人正直,为官德性高尚,故历史上一直受广大人民的尊敬。清乾隆初年时,经江苏省巡抚徐士林上奏朝廷,荐其入乡贤,旋经礼部核审、皇上批准,于清乾隆七年(1742)入祀丹阳乡贤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