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图 黄政一
4月里的韭菜软硬适中,勿像头刀春韭,忒嫩,一经水深火热,立马像只“阿必大”。此时大火急炒,喷香扑鼻,白米饭可多吃半碗。让伊搭牢鸡蛋、春笋、莴笋、文蛤、蚬子、蛏子……那真是花样年华。只可惜三四五月“封门”,韭菜味道闻勿着,只好纸上谈兵了。
比利时森林里随处可以采到野韭菜。伊的学名叫“熊葱”,经过漫长的冬日,2月初开始破土长出嫩苗,在浓密阴森的森林里,一年只有一茬。伊具有强效抗氧化作用,硫化物是大蒜的4.5倍,有助于消除自由基、保护心血管及降低胆固醇,富含维生素C、活血壮阳、消除血液毒素。
上海公共租界在1862年越界修筑了静安寺路,也就是今朝的南京西路。静安寺龙华寺玉佛寺无人不晓。龙华寺有1700多年历史,规模最大。海上角角落落都有寺庙的身影,还有沉香阁、下海庙、福缘禅院、法善庵、居士林、宝华寺、真如寺、梵王宫(今宝山寺)、七宝教寺、潮音奄、碧云净院、吴兴禅院、松隐禅寺、西林禅寺、青龙古寺、洪福禅寺、寿安寺。
“法藏讲寺”里厢曾开过“上海人民无线电厂”,生产“星火”牌黑白电视机。该厂40年前并入上海无线电十八厂,生产“飞跃”牌电视机。想当年“金星”“凯歌”“飞跃”厂的工人真是扬眉吐气,因为手里有电视机票。
去年深秋与周敏法、柴志光、许芳诸位老师继续探访海上,经过张堰,见到东林古寺一只角,新东林寺白净高大,观音阁更是仰望,但水泥板与砖木板还是差点烟火气。静安寺有说原为龙华寺的后寺,初名叫沪渎重玄寺,唐代更名为永泰禅院。伊从1008年开始称此名至今又是板上钉钉,据说寺前有泉眼,号称“天下第六泉”。听讲泉眼四周有石围栏且有一柱华表,后来南京西路拓宽,灰飞烟灭,现场版故事呒了。
但静安寺路倒是老朝就听老人讲起,60年前这条马路的西头很冷清,到了陕西北路口开始闹猛了。沧州饭店、珠江酒家、南京理发店、平安大戏院(今平安电影院)、“绿屋夫人”、蓝棠皮鞋店、梅龙镇酒家、“西伯利亚皮草行”“凯司令”“鸿翔”“王家沙”“绿扬邨”、夏令派克影戏院(今新华电影院)、新城游泳池、仙乐斯广场……
“绿杨邨”1936年开张时一开间门面,由扬州书生操持,初名叫“绿杨邨菜社”,因经营得法,热情周到,“清炖蟹粉狮子头”“水晶肴肉”“绿杨酥鸡”来者不拒;“千层糕”“干菜包”欲罢不能。“野鸭煲饭”只做冬季,鸭米都从扬州特供,一位盐官的厨娘专做美馔,一到年三十封灶。若想回味,明年请早。1940年改今名至1969年。1970年改“伟名饭店”。两年后又改回至今。今朝店堂搬至南阳路,小菜依旧,顾客盈门。2元一只蔬菜包供不应求。外卖一次限量20只。堂吃加点铜钿就可先饱口腹。
20多年前的冬日午后,告别突访的沈兄文冲后,与太太踩着细细雪花兴高采烈赴“卡卡哥哥”大婚喜宴,“天厨妙味”(钱君匋伯伯语)又一次品尝个够。伊拉一家对老饭店情有独钟,顾家姆妈七十大寿宴会安排在扬子饭店,那张菜单收藏至今“风味八围碟、双拼水晶虾、川椒小牛排、芙蓉清蟹粉、竹网鲜排翅、春白烩鲍片、贝皇海中宝、清蒸鲜桂(鳜)鱼、砂锅狮子头、本帮鳝糊、上汤时令蔬、菌菇炖土鸡、奶油布丁冻、海鲜两面黄、冰镇核桃露、花色水果盆”。1980年在“梅龙镇”办婚礼,喜宴每桌60元。估摸着水晶虾仁、干烧明虾定上圆台面。
南京路上“平安”“新华”两家影院前后作古,记得“平安”那口小(院门)肚子大(放映厅)中间夹着那条逼仄的昏暗甬道,用“熙熙攘攘”“摩肩接踵”形容进场、退场时的“观众流”十分贴切。珠江酒家、沧州饭店连着周边的一大片弄堂转眼成了锦沧文华大酒店,“芝华士12年”的新版发布会在这里举行,阿拉叨陪末座。“锦沧”现在改行做商务楼了。
“仙乐斯”里的木偶表演出神入化,后来“老丰阁”的“毛血旺”更是热火朝天;“王家沙”的菜肉大馄饨、“二面黄”,丰俭随意;坐在“凯司令”的2楼沿马路的卡座上吃咖啡、蛋糕,“小资”情调十足;去装修一新的“鸿翔”参加“夏利豪”品牌发布会,国际品牌是这样炼成的;“梅龙镇”吃好埋单,居然收服务费,当阿拉老外了……那晚风吹来清凉,徜徉在十里街头,心里有点醉。
“解封”外出定时间定金额购物也算一绝。排队场景火爆,扁担、晾衣架都豁上了,看到这幅画面喜极而泣……海上真的要中药调理了。毅丰兄把“九福里”老宅修旧如旧,眼睛一亮,因为架子依旧。在老屋巧遇“功德林”大厨李兄雄武,一见如故,相谈甚欢。吃着伊奉上的小菜,“松鼠鳜鱼”弹眼落睛,味道依旧,这位重庆汉子讲这个菜的汁最难调到位。老屋子老小菜方兄李兄都想把根留住,希望伊拉龙腾虎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