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戴舜水
宝玉挨打,是《红楼梦》中的重大事件、重要情节,进一步全面、深入总结分析研判还可以发现,贾政痛打宝玉,是不满、嫉妒种种负面情绪、不良心理积重难返后的一次大爆发、大宣泄。或许很多人以为此话是胡说八道牵强附会:哪有父亲、长辈嫉妒儿子、小辈的?事实上,贾政嫉妒、忌恨宝玉,由来已久——他的父权、威信,屡受宝玉的挑战、挑衅。
宝玉才思敏捷出口成章,可联即景诗、可制春灯谜;知识渊博过目不忘,可赏《西厢记》可续《南华经》;思想清新活泼,行得了酒令唱得了小曲;短小精悍的柳絮词、菊花诗,长篇大论的诔文,无不娴熟精通手到擒来,“其聪俊灵秀之气,则在万万人之上”。而且,宝玉上有贾母无原则无条件的溺爱、娇纵,贵妃姐姐元春细心耐心的教导关怀,中有王熙凤探春黛玉宝钗等姊妹家人的呵护爱恋,下有丫环小厮嬷嬷密不透风的陪伴照料;宝玉在外交往的北静王、冯紫英、柳湘莲、蒋玉菡等朋友,也个个不凡,可谓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另外,贾政大儿子贾珠,十四岁即进学;大女儿元春进宫为妃,以一己之力为整个家族撑起保护伞;二女儿探春,虽是庶出,但“才自精明志自高”,“撒个娇儿”,王夫人“也得让她一二分”;小儿子贾环虽然“人物委琐,举止荒疏”,但亦不乏才气、才华,论读书举业一道,甚至高过宝玉。反观贾政,门下清客相公,不是詹光(沾光),就是单聘仁(善骗人)卜固修(不顾羞),着意结交笼络的贾雨村,更是个“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待价而沽、有奶便是娘的主儿,最擅忘恩负义、落井下石,可见其既无识人之明又无用人之能;听了“花气袭人知骤暖”,第一反应、评价是“浓词艳赋”,可见其审美鉴赏之低知识面之窄;他宠爱妾室庶子,可见其连最基本的修身齐家都未做到;宝玉抓周时,只抓脂粉钗环,他当即大怒,断定宝玉长大后是个酒色之徒,可见其观念思想的僵化、迂腐、呆板。忠顺王府长史官上门索要蒋玉菡,他又惊又气、又怕又怒,却想不出、找不到任何快速有效消除祸患、管控风险、护佑家人的办法、措施,其危机公关化解、重大突发事件应对处置能力几近于无,是个关键紧急时刻掉链子的废物。儿女们一个个出类拔萃、成龙成凤,自己胡须花白,年纪一大把,忙忙碌碌,汲汲营营,却毫无建树、毫无贡献,于国于家无望,岂不相形见绌?能不自惭形秽、羡慕嫉妒恨?于是,我们只见到一个对亲生儿子痛下杀手的老父亲,冷酷无情,残暴无能,怯懦胆小,不伟岸,不高大,不机敏不精明。这样的父亲,自然该唾弃、谴责、鄙夷——若仅止于此,对贾政未免有失公允、客观和“理解之同情”。
贾政不单是一个被塑造、被刻画得非常成功的小说人物、文学形象。从历史和现实看,贾政这样的父亲,并不陌生、鲜见。
很多虎妈虎爸,把“人生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奉为圭臬,不惜砸重金、花巨款、东打听西问询,一次次缴纳“智商税”,让孩子参加各种补习班、培训课、研学游或形形色色的基因、智商检测;总希望自家的孩子,“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日常结交的,都是成绩好、品德好、性格好、家境好的“好孩子”;不查作业,父慈子孝,一查作业,鸡飞狗跳,凡此种种,与贾政的做法、想法,有何本质或性质的不同吗?绝大多数家长都像贾政一样,普通,平凡甚至平庸,既不是天才,又不是英才,终其一生,为养家糊口为“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风尘仆仆、忙忙碌碌。
贾宝玉挨打,读者、红迷听到了王夫人的哭、贾母的哭、黛玉乃至李纨的哭,但有多少人看到了贾政的“满面泪痕、泪如雨下、泪珠更似滚瓜一般滚了下来”?贾政的泪,既有痛打宝玉的内疚、痛惜、后悔,又有教子无方、恨铁不成钢的无力、无助、无奈,更有对贾家后继无人、家族振兴无望的惶恐茫然、紧张焦灼以及被政治争斗牵连的担忧、惊惧。
“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同理,家庭也不可或缺合格、优秀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的失败是一种根本性失败。没有谁能毫无压力或毫不介意地面对或承受这个失败。“别人家的孩子”,是很多家长的口头禅,殊不知,“别人家的父母”,也是很多孩子的期盼。家庭一直是教育的“主场”,因此,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贾政的困惑、困境,亦是当下千千万万父母家长的困惑、困境。100多年前,鲁迅先生曾写过一篇“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的文章,提出父母对于子女,“应该健全的产生,尽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这三点即使时至今日,仍不易做到,也因此,“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仍是一个难点、难题,亟待探讨,亟须解答。如何有力有效、有礼有节地去化解、弥合、消减代际矛盾冲突,最大程度地求同存异、共生共荣,让家真正成为令每个家庭成员都能安放心灵的温暖港湾,进而,“中国教育、中国改革、中国社会能够让我们每个中国公民都成为真正真实的人,善良的人,健康的人,快乐的人”(易中天语),考验着父母家长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