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2022年09月25日
第010版:江花·读书台

【镇江书香】

带上她的眼睛

——读刘慈欣短篇小说《带上她的眼睛》

■ 文/张凌云

刘慈欣是我非常欣赏的一位科幻作家,得知他的一部短篇小说《带上她的眼睛》被选入七年级语文教材,真心地为他高兴,因为他真心值得。

第一次看他的小说是《三体》,是几年前了,还记得那厚厚的三大本,我用了大概一个月的时间看完了,看得极其认真,因为作为理科学渣的我对于里面所描写的物理名词,诸如:曲率驱动、引力波、日凌干扰等等着实是用心研究了一番,以至于看完以后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静,进而还写了一篇很长的读后感,就他提出的“黑暗森林”“面壁计划”和“宇宙社会学”进行了探讨。

刘慈欣素以描写硬科幻著称,就是以“硬科学”为基础,以追求科学的细节为特性,以技术型为内核的创作手法。然而这篇《带上她的眼睛》则更多的具有文艺色彩,让人有不一样的情感体验。

作品描写了一位在航空中心工作的“我”,休假时带着一副具有超高频信息传感系统的眼镜(俗称“眼睛”),去新疆草原度假的故事。文中多处埋下伏笔,我们不知道这双眼睛的具体身份,只知道这位神秘的对象是一位年轻的女孩,作为航天中心的工作人员的“我”,自然而然地揣测她是一位近地轨道的航空员,只是因为工作的枯燥,而让人带着她的眼睛去旅行而已。

在大草原上,“我”受女孩的请求,用这双眼睛一遍又一遍细细地欣赏着周围的景色,“每一朵小花,每一棵小草,草丛中跃动的每一缕阳光,草原上的每一种声音,一条突然出现的小溪,小溪中的一条鱼,都会令她激动不已;一阵不期而至的微风,风中一缕绿草的清香,都会让她落泪……”以至于“我”认为“她对这个世界的情感已经丰富到变态的程度。”

刘慈欣是一个非常会讲故事的人,尤其善于制造悬念,当读者看到这里时,自然也会对这双眼睛的身份充满好奇,让你迫不及待地读下去。

最后的谜底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我”根据一枝飘浮的铅笔以及一张巨大的壁画,突然猜到她并不在太空,而是在地心深处,她是一艘地航飞船的领航员,由于事故,那艘“落日六号”地航飞船永远地留在了地心深处,女孩作为唯一的幸存者,将永远孤独地留在那不到十立方米的逼仄空间里,直到生命的终结。

而最让人难过的是,因为能量的耗尽,几个月前的那趟草原之旅,是女孩同这个世界的最后一次联系。在最后的通信录音中,女孩平静地说:“……今后,我会按照研究计划努力工作的。将来,也许会有地心飞船找到‘落日六号’并同它对接,但愿那时我留下的资料会有用。请你们放心,我现在已适应这里,不再觉得狭窄和封闭了,整个世界都围着我呀,我闭上眼睛就能看见上面的大草原,还可以清楚地看见那里的每一朵小花呢……”

读到这里,我不禁潸然泪下,这需要多么强大的内心、多么坚定的意志品质呀!女孩也许只是一个平凡的人,有着和我们一样的需要和梦想,可是面对无法抵抗的灾难,她付出了一个非凡的人才能够拥有的勇气。

刘慈欣所设定的这个故事时间应该是下个世纪初叶,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从对太空的探索进而开始到对地心的探索,这是人类迈出的又一大步。不管他的设想是否正确,但我们不可否认的是,在人类史上,每一点一滴的科技进步,都冒着巨大的未知的风险,都是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用生命换来的,他们是最值得被尊重的人。也正是由于他们孜孜不倦的追求和探索,世界才获得日新月异的进步。

小说原作篇幅有点长,收录到语文教材里经过了刘慈欣本人的改编,一些细节描写被省略了,稍微削弱了一些情感力度。但作为被初中生所学习的材料,它无疑是合格的。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深知道孩子的想象力的激发是多么的重要,一篇好的作品可以树立孩子爱科学、学科学,将来投身于科学事业的理想。

小时候,我常常做有关于太空的梦,梦到自己像《小王子》一样坐在属于我的星球上,天空中泛动着玫瑰色的星云。还梦见夜幕下的星空,到处都有海市蜃楼般的光影,有的像鲸鱼,有的像孔雀。虽然这些梦境多少有些光怪陆离,但若干年后,当宇宙的奥秘一点一点地被揭开时,又何尝不会发生呢?

文章同时也启迪我们,人不能只是内心麻木、精神冷漠的工作机器,在地球这座美丽的星球上,带上我们的眼睛去看、去听、去想、去体验,去感受生活的美好,向往诗意的大自然,是一件值得珍惜的事。

2022-09-25 ——读刘慈欣短篇小说《带上她的眼睛》 【镇江书香】 3 3 京江晚报 content_217018.html 1 3 带上她的眼睛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