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卢伟庆
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
书架上找书,见到一份《中华读书报》,“作家访谈”栏目有一个熟悉的名字——丘彦明。记得家里有她的书,很快找了出来,就是《浮生悠悠》。
丘彦明籍贯福建,出生于台湾,做过记者、编辑,《联合文学》杂志总编辑。1986年,她在伦敦遇见了大陆高材生唐效,两人后来在荷兰结婚。在那里,她养花、种菜、写作、弹琴、绘画。
这本《浮生悠悠》,2005年购于梦溪路先锋书店。书的封面用作者的荷兰田园风光速写作底,“田园散记”字样使人沉静下来。当时选中它,也许是因为封面,也许是因为内容,也许是因为书里的手绘插图。或者就是被“浮生悠悠”四个字吸引。书买来看过一遍,又见到作者消息,已是十多年后。
从访谈文章中得知了有关丘彦明的更多消息。《浮生悠悠》与《荷兰牧歌》《我的九个厨房》一起,组成荷兰家居生活三部曲。上世纪70年代后期,台湾报纸副刊蓬勃发展。当时,从美国回来的诗人痖弦出任《联合副刊》的掌门人,他鼓励年轻的编辑丘彦明与众多华人作家打交道。丘彦明先后接触了台静农、梁实秋、吴鲁芹、高阳、白先勇、三毛、张爱玲等作家,并采访写稿。1989年,采访文字结集成《人情之美》一书,由台湾允晨出版社出版。
《人情之美》简体中文版2017年由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网上现在能见到的丘彦明作品还有《在荷兰过日子》和《踏寻梵高的足迹》,看起来都是有意思的书,爱好种花种菜、画画旅行的读者可能会感兴趣。或者说,热爱生活的读者爱看这些作品。
丘彦明说,很珍惜和作者之间的特殊情谊,尊重作者与其他报刊编辑的交往,站在作者的角度为他设想立场。唯有这样,才能建立真正进退有据的编者与作者的关系。她自己幸运地与一个文学的黄金时代重叠过。对于什么是文学,她欣赏荷兰大辞典中的广义定义——文学是一个时期一个民族留下来的总体文字。她认为,任何事缩小来看,问题重重;放大而观,海阔天空。文学现象亦然。只要有人写文学百态,文学的好时代就不会远去。
小文开头的两句诗,出自南宋诗人范成大《喜晴》,觉得眼下引用贴切。今年超长梅雨季过去,让人由衷地喜晴,哪怕接着就是晴热也无妨。只愿,洪水造成的损失能降到最低。记得1998年抗洪抢险,报社很多同事奔赴一线,发回鲜活的现场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