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张玉书的进士家族 2024年03月22日

《丹徒县志摭余》记载

《光绪丹徒县志》载康熙皇帝《大学士张玉书挽诗》

《续丹徒县志》卷十四“人物”张凤翼

《光绪丹徒县志》名贤:张九徵

□ 王礼刚

张玉书家族,为扬名天下的镇江望族。《京口区志》记载:清代大学士张玉书住宅在张家巷。张家巷是镇江南门大街一条支巷。在康熙年间,能以家族形成巷道的家族很少。据史志记载,张玉书家族在清代出了7位进士。虽然他的祖父及张家还有子孙不是进士,却都在朝廷为官,在镇江古城首屈一指。

进士家族

张玉书家族,父亲张九徵,顺治乙酉(1645)解元,丁亥(1647)进士,吏部文选郎中,终河南督学;哥哥张玉裁,康熙丁未(1667)进士,第一甲第二名及第,终翰林院编修;张玉书本人,顺治辛丑(1661)进士,文华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弟弟张仕可,康熙丙辰(1676)进士,亦以佥事,为河南督学,迁湖广布政使司参议;弟弟张恕可,康熙戊辰(1688)进士,浙江杭州府知府;张玉书儿子张逸少,康熙甲戌(1694)进士,翰林院编修;张锡庚,张玉书来孙,登道光丙申(1836)榜进士,擢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张玉书祖孙三代进士,加上来孙张锡庚,就是7位进士,是清代镇江古城的“进士之家”。

张九徵(1617-1684),字公选,丹徒县人。博学砺行,精春秋三传,尤邃于史。清顺治二年(1645)中举人,四年(1647)成进士,后在吏部行人司、文选司、验封司任行人、主事、郎中等职。清康熙初,以河南按察佥事身份,视察学政,成绩卓异,按例应得提升,但他归里不再做官,在镇江致力于慈善事业。檄各郡邑,修葺学宫,增置社学,广置书籍于庠,序听诸生就读。凡境内陵墓祠宇,有关名教者,俱加葺治。镇江东乡地瘦土薄,有的不能耕种,而官府按亩征收粮食,农民不堪负担。九徵向督抚力陈实情,得免田税数以万计。县内东南地区连年灾荒,瘟疫流行,九徵煮粥供应灾民,设医坊治疗病人,立育婴堂收容遗弃婴儿;丹徒地滨大江,常风狂浪涌,时有翻舟之祸,备救生船专管拯救,淹死的贫民发给薄棺;乡人生活贫困,遇不能婚嫁丧葬者,常竭力资助。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病逝,时年68岁。生前著作有《闵南草》《艾衲亭存稿》《文陆堂文稿》等。

张玉裁,字礼存,号退密,选拔进入国子监学习,丙午(1666)举人,丁未(1667)一甲第二名进士及第,授翰林院编修。《光绪丹徒县志》卷二十八记载:“时政有得失,辄诣当轴者慷慨抗论,不少畏避。引掖后进,奖藉清流,户外之屦常满。庚戌(1670),分校礼闱,所得皆知名夙学。引疾归,遂不出,年三十五。”张玉裁文采出众,为人谦和,门庭若市。长于赋诗,书法行似颜鲁公。著作有《恒源公行状》《张太史文集》《周经楚吟》《礼存文集》。

张仕可,字惕存,京江相国素存弟也,康熙丙辰(1676)进士,除行人司行人,迁礼部主事,升郎中。以荐,改吏部文选司郎中,提督河南学政。先是,父公选以吏部为河南学道,父子相距三十年,学有清誉。张仕可秉承父业,大力兴办义学,奖励勤学之士,鼓励学以致用。张仕可从政廉洁,谢绝请客送礼。出任湖南衡永郴道,采取一系列安抚苗民措施。在代行布政使职务期间,辰州年进贡丹砂数量减免一半,辰人歌之。丙戌(1706),衡州旱,因祷雨,致疾,遂卒于官、时年57岁。张仕可为文宏雅,有《家法房稿》,颇为艺林所推。

张恕可,字韦存,号裕斋。康熙十七年(1678)举人,康熙二十七年(1688)进士。历任内功中书、户部主事员外郎、郎中、浙江杭州知府。著有《硁庵诗稿》。

张玉书长子张逸少,字天门,号青山,康熙三十三年(1694)甲戌科进士,授庶吉士,改授山西潞州府壶关知县。张玉书谢世后,康熙帝为追念张玉书的旧劳,特擢其子诏授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提督顺天学政。

张玉书祖父张凤翼

张玉书曾祖父张柏、祖父张凤仪。张凤翼,封行人司行人,赠奉政大夫、吏部考功司郎中。在镇江留下了一段迁僧伽塔于鼎石山上的故事。

《丹徒县志摭余》记载为张凤翼。《光绪丹徒县志》记载为张凤仪,字君羽,一字惺懐。名字出现了“翼”和“仪”之别。明万历年间,张凤翼看到诸生隐于诗酒,然性喜任事,家饶于资,遇事有益于地方者,每不计利害,倾囊为之。

明代,丹徒县学后山即寿丘山上有塔,形家以为不吉,张凤翼倡议迁之,而丹徒县令庞时雍却认为不可。张凤翼乘庞时雍入京之际,即将寿丘山上的塔徙于城南之鼎石山。庞时雍回到镇江后大怒,遂以张凤翼得塔中舍利为名,又罗织张凤翼其他一些事,谓:不宜杨文襄宅,偏申院道,将兴大狱。

这时,巡按何御史到丹徒县学视学,张凤翼身着囚服,直呼冤枉。同学程克廉启曰:“迁塔公事也,以为有罪,则学宫弟子生居其首,罪应坐生。今舍生而罪张,是利其财而枉之也。”如公议,何御史曰:“吾观张生,亦非利塔中舍利。”由此,张凤翼被释放。

庞时雍,万历二十年(1592)壬辰科进士,授官丹徒知县,邑志载:名宦,后历户兵二部主事,以疏攻沈一贯除名。万历二十六年(1598)亲题“古泮泉”三字勒石泉旁。汉荆王墓碑上“汉荆王”三字也是庞时雍所书。

张凤翼迁塔于鼎石山,镇江地方志记载不详,寥寥数语。经推测是康熙修志时,因去明季未远,地方长官或犹存避忌,故记载不得其详。

鼎石山俗称宝塔山,海拔35.3米。山上僧伽塔塔高32.5米,八面七层,内有旋式楼梯,置僧伽像。清嘉庆年间塔圮,处士唐培英重修。光绪中期,火起塔内,毁楼板至塔顶,久未修葺。1962年发掘塔基地宫,得鎏金小塔等文物。1981年,拨专款修复,立“古僧伽塔”石额。

张玉书的来孙张锡庚

张玉书的来孙张锡庚,字星白。张锡庚登道光丙申(1836)榜,以二甲第一名改庶吉士,授编修,历京畿道御史、顺天府丞、太仆正卿,擢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督学浙江,授刑部左侍郎。

太平军攻占杭州,锡庚殉难督学署中。《浙江忠义录》记载:“十一年(1861)夏,金华失守,宁、绍继陷,杭州殆甚。时代者未至,或劝锡庚归印,巡抚移疾去,锡庚不可。贼围城,大吏分门守御,锡庚亦昼夜巡督,衣不解带。城中粮匮,煮豆以食,继之以土。一日,腹大泄,不能出户。候补道某知其困也,馈米一石。米未罄而城陷,或劝之走,锡庚曰:‘吾大臣也,不可以辱国。且吾年逾六十,官阶二品,尚何求乎?’遂自缢于厅事。贼入署,叹曰:‘忠臣也!’棺敛而出之城外。杭人某窃其柩,及巡抚王有龄、总兵文瑞柩至上海,江苏巡抚薛公焕为易棺成礼。时逾二月,面如生。”“殉难浙江,奉旨本籍与死难地方俱建专祠,谥‘文贞’,世袭骑都尉,诏国史馆立传。”

张玉书(1642-1711)字素存,清顺治十八年(1661)进士,自编修升授侍讲学士、内阁学士。康熙二十九年(1690)任文华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为相20年,数次视察河工,对治理黄河、运河建议颇多,均被清帝采纳。后随帝出巡,至热河病死。上闻讣震悼,亲制挽诗以赐,书写颁发,恩礼优渥,有逾常典。《清史稿》记载:“丙午,留京大学士张玉书卒,上悼惜,赋诗一篇,遣官治丧,赐银一千两,加祭葬,谥‘文贞’。” 来孙张锡庚殉难,与他的天祖张玉书皆谥“文贞”。

张玉书(文贞)祠,在鹤林寺侧。乾隆中,赐额:“风度端凝”。春秋致祭。祝文曰:“维公阴阳化洽,恩遐布于埏坬;亭毒功成,泽近流于桑梓。赠阶加祭,国典攸隆。巷哭路哀,人心不眠。乡之搢绅人士,爰择松楸之善地,迎奉冠剑之专祠。兹值仲春秋之时,特行次丁之际。盖古有德于乡者则祀之,公其无愧者矣。呜呼!生为硕辅,后为明神。凄怆焄蒿,懔英爽之如在流风,余韵仰灵光之独存。洁紫牲牷,以妥以侑。鉴之冥漠,来格来歆。尚飨。”乾隆皇帝赐额,再次肯定了张玉书从政50年之功绩。“生为硕辅,后为明神。”把张玉书誉为“明神”,荣誉之高崇。

张玉书进士家族,为镇江人文历史留下了璀璨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