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李白与镇江 2024年03月22日

□ 朱思丞

大诗人李白与镇江有着不解之缘。作为“一生好入名山游”的游侠,李白多次游历润州,元末进士、明朝宰相汪广洋在《赠丹阳令白谦》一诗中,提及了李白与镇江的密切关系:曾闻李白遨游地,多在云阳古县中。李白在镇江写下了许多感怀千古的壮丽诗篇,这是镇江弥足珍贵的盛唐记忆。天宝元年(742年),李白由鲁往浙,舟自广陵至润,登焦山览胜,赋诗《焦山望松寥山》:

石壁望松寥,宛然在碧霄。

安得五彩虹,驾天作长桥。

仙人如爱我,举手来相招。

松寥山和夷山在焦山东北,分峙于洪波巨浪之中,古人以为此为长江朝宗于海的门户,故称“海门”。唐诗中的“海门”多指此处,很多名诗人都留下了诗篇。比如,王昌龄的《宿京江口期刘昚虚不至》:霜天起长望,残月生海门。岑参的《送许子擢第归江宁拜亲,因寄王大昌龄》:月从海门出,照见茅山青。刘长卿的《京口怀洛阳旧居,兼寄广陵二三知己》:气混京口云,潮吞海门石。刘禹锡的《和浙西李大夫霜夜对月,听小童吹觱篥歌,依本韵》:海门双青暮烟歇,万顷金波涌明月。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李白在《登金陵冶城西北谢安墩》诗中,也提到了海门:组练照楚国,旌旗连海门。可见,“海门”在唐朝声名很大,李白到镇江登焦山,一方面乘舟而来路过此处;另一方面,也是一种文化情结。

李白被当时的人称为“谪仙人”,这首充满“仙气”的诗,是典型的浪漫主义诗风,也非常符合李白诗歌所呈现的瑰丽玄奇、飘逸潇洒、意境奇伟的特色。其实,李白也有深刻写实的篇章,比如,他在云阳(今镇江丹阳)时,恰逢当时刺史齐澣在当地开凿新河,看到官吏监督下,民工们在运河上逆水拖船,长途运石的悲苦不堪情形,李白写下一首《丁督护歌》:

云阳上征去,两岸饶商贾。

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

水浊不可饮,壶浆半成土。

一唱都护歌,心摧泪如雨。

万人凿磐石,无由达江浒。

君看石芒砀,掩泪悲千古。

《丁督护歌》是南北朝乐府旧题,多用以咏悲苦之事,李白以旧题写时事,未读诗而先见其悲情。这首诗风格沉郁,表达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评此诗:落笔沉痛,含意深远,此李诗之近杜者。与诗人的浪漫主义诗歌相比,这首诗确实别是一种风格。总体看,李白现实主义题材的诗作不是很多,但大凡一个集大成的作者,风格总是多样的,不可一概而论。通过这首诗,让我们看到李白的另一面,这也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李白、了解李白的诗歌。

镇江在李白的一生中留下了深刻印记,见证了其人生的起伏。大约在至德元年(756年),永王李璘以为“济苍生,安社稷”的时机已到,派人去庐山聘请李白入幕府。李白以为报效朝廷的机会来了,下山投入永王麾下,做了幕僚。至德二年正月,李璘率水师东巡,李白作《永王东巡歌》11首诗表示忠诚,其中第六首描绘了永王水师到达润州时的盛况:

丹阳北固是吴关,画出楼台云水间。

千岩烽火连沧海,两岸旌旗绕碧山。

在他的笔下,润州两岸旌旗飘舞,楼台映水,海浪浮江,景象壮观。此时的李白气势豪迈,这也是李白在镇江待的最久一段时间。但是很快,已经称帝的李亨害怕其弟李璘占据江南,与他分庭抗礼,于是下达了对李璘的讨伐令。李璘军一触即溃,李璘最终以五骑相从,由润州向鄱阳落荒而逃,于次年二月在庾岭为江西采访使皇甫侁所杀。李白也从润州仓皇南奔,途中写下《南奔书怀》,叙述了这段经历和自己的心境:“自来白沙上,鼓噪丹阳岸。宾御如浮云,从风各消散”。后来李白以附逆之罪下浔阳狱,及流放夜郎,幸而中途遇到大赦,但每想起在镇江半年的经历,一生放荡不羁的李白忍不住垂泣:“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