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仲萱 本报记者 翟进
做实为人民司法,以公正司法保障和增进民生福祉。今年以来,镇江市中级人民法院坚持人民至上,以“一创建二优化三提升”专项活动为牵引,聚焦群众急难愁盼,“立审执”协同发力,坚持“办好小案件、守护大民生”,不断寻求案件办理最优解,真正挑起司法为民责任担当,切实增添“为群众办实事示范法院”新亮色。
“诉讼服务 一站到底”纾民困暖民心
“法院开展的‘诉讼服务 一站到底’品牌创建评选活动很有意义,拉近了法院与人民群众的距离。”“七家法院的品牌创建都体现了司法为民的宗旨。”“希望以后可以把品牌再做细做实。”今年1月2日,我市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作为特邀评委,在镇江中院举办的“诉讼服务 一站到底”品牌创建评选会上如是点评。
“怀爱民之心,办利民之事”,当事人老李送给京口区人民法院副院长施正星的锦旗饱含感激与赞扬。
老李一直未婚,收养弃婴小李,多年来尽心抚养,但小李不幸被鉴定为精神残疾四级。老李曾三次起诉要求解除收养关系,均因心怀不忍而后撤诉。但老李基础疾病较多,只能依靠低保金生活,小李精神疾病发作时经常砸毁物品,家庭生活实在无法维持。无奈之下,老李再次起诉要求解除收养关系。
一方是年事已高、慢性疾病缠身的老人,另一方是精神残疾的养女,如何安顿好两方生活,让深陷水深火热的他们对生活多一些盼头,是施正星心头的大事。
为妥善解决案件,施正星多次走访市、区两级民政部门进行沟通、协调,争取民政部门的大力支持,最后将小李安置到市社会福利院以获得更好的照应。而解除收养关系后的老李,也能在平静的岁月中安享晚年。
解民忧、纾民困、暖民心。聚焦群众关心关注的诉讼难题,镇江市两级法院推出“诉讼服务 一站到底”品牌,实行“优+”诉讼服务标准,为当事人提供“家门口”式诉讼服务,对于涉老年人、残障人士、少数民族人群等案件专设绿色通道,涉残疾人诉讼服务“553模式”获评全省法院多元解纷与诉讼服务体系建设优秀改革创新成果评选结果。
“预分割+预解封”创新执行机制解烦忧
小小一本证,牵动万家心。白女士等200名购房人先后购买某置业公司开发的预售商品房,签订商品房买卖合同并支付完毕全部购房款。但在项目完工后,满怀期待的购房人却发现自己办不了产权证。
原来,房产开发期间,该楼盘对应的土地使用权登记在某置业公司名下,未进行产权分割。2019年5月,某置业公司身陷债务纠纷,登记在其名下的上述土地使用权被法院查封,案涉房产因所属土地使用权被查封而不能办理相关产权登记。
一边是付完全款却拿不到房产证的买房人,一边是需要查封土地来保障合法权益的债权人。“问题楼盘”牵扯到购房者、建设企业、各债权人等众多利益相关方,作为案外人的购房者需对各轮查封逐次提出执行异议才能实现全部解封目的,厘清彼此权利顺位、及时兑现合法权益变得漫长无期,既浪费司法资源,又增加当事人诉累。
如何兼顾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实现双赢多赢共赢?法官认为,“预分割、预解封”是良方,府院联动是关键。一方面,镇江中院与地方政府通力配合,预分割案涉土地使用权,打破“房地一体”动弹不得的司法僵局,使执行工作有继续推进的切口。另一方面,法院主动引导购房人合理提出异议诉求、向各查封债权人释明法律适用,推动执行工作高效开展。最终,在不动产管理部门积极作为下,购房人成功办理产权登记,实现一次解封、终局解决的办案效果,减少400多件衍生执行异议案件,极大减少群众诉累,赢得群众点赞。
扩大诉源治理“朋友圈”化解纠纷
“小案”不小,关乎民生。镇江市两级法院以“就是头拱地也要把人民的事办好”的决心推进矛盾纠纷实质性化解,做到既解“法结”,更化“心结”。
“法庭出了民事裁定书,也让家长们吃了定心丸!”日前,一批教育培训合同纠纷案通过诉前调解陆续得到妥善化解,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周秀琴悬在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下了。
在处置这起涉30余名家长的系列教育培训合同纠纷案过程中,镇江经济开发区人民法院丁卯人民法庭庭长曹涌与周秀琴经过充分商议,在征得学生家长同意后,将该批案件引导分流到“宜调解中心”诉调对接办公室,进入诉前调解程序。
“在当下竞争激烈的教育环境中,家长们时时刻刻以孩子优先,花费大量时间、金钱满足孩子教育需求,现在培训突然中止,你们应该承担违约责任,赔偿家长损失。”
“被告在停止运营的情况下没有撂挑子,他现在是愿意退费的,但是资金存在问题。我们可以坐下来,心平气和去沟通,寻找一个合适的方案。”经过周秀琴的多次调解,双方最终达成分期退费协议,30余名家长的退费诉求陆续得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