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郭淑娴
说起镇江旧时的繁华,绕不开大西路。正是有了它的辐射带动,临近大西路的许多巷子也商贾云集、人潮如织。
与大西路相接的三元巷、板壁巷、贾家巷等,都与民国春街相接。或许正是因为民国春街密集的人流、颇具优势的地理位置,曾名动一时的“民国春菜馆”就落址于此。小巷也由此得名。
民国春街东起万家巷,西至贾家巷,长300多米。据巷里老人回忆,民国春菜馆旧址便在临近万家巷的拐角附近,菜馆一楼是大厅,二楼是雅座,后因经营不善于1953年前后停业。作为曾经镇江“顶流”商圈的“后街”区域,民国春街上还曾开设过照相馆和牙科诊所,分布在周边的新中旅社、苏北公寓等也是曾经热闹的代表。
旧时,除了街边商铺,巷子里最热闹的往往是井边。一条不起眼的支巷中,一口古井静立在民国春街38号民居前。“这井年久失修后,已经许多年没人用了。”家住民国春街38号的朱永和,回忆起幼时邻里打水的热闹场景,难掩失落。他在古井周围种上花草、瓜果,小巷寂静幽深处多了些生机和绿意。
民国春街46号的陈氏民居里,住着这条街邻里乡亲们公认的“元老”。“陈爷爷是如今这条巷子里,住得最久的‘土著’。这条巷子里的事儿,他门儿清!”从民国春街25号张氏民居串门而来的张师傅,一进门便打趣起陈爷爷。
“这座老民居是在我出生那年建成的。”1947年,陈爷爷的父亲将新家安置于民国春街,“那时候,巷子周围还有飞机轰炸后留下的民居废墟。”为祈愿国家和平稳定,父亲为他取名“国平”。新中国成立后,祖国繁荣昌盛成了大家新的期盼,于是,陈爷爷的弟弟被取名“国昌”。
在陈国平夫妇的精心养护下,陈氏民居如今还保留着初建时的面貌:进门即是天井,内有两进,不设厢房,屋内仍以木板为壁,厅有中堂。它既保留了当时镇江民居的建筑特色,又凸显户主人的品位喜好,古朴典雅又别具一格。
“守着老屋,也能过上舒心的‘新日子’。”为解决砖木结构老民居“透风”不保暖的问题,陈国平夫妇笑称自己过上了“候鸟”般的生活:夏季炎热,便在前厅主屋居住,微风穿堂而过,消减暑气;冬季寒冷,便在后院改造过的“暖房”度过,空调、热水器,便捷温暖。
老巷子里的“居住方案”还在更新,老居民的民国春街记忆也在续写。小巷深深,时光流转,痕迹消磨不掉,回忆历久弥新。巷里人家,生活百味,也正是“老镇江”们解不开的缕缕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