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王亮
本报记者 朱婕
“吴家大坝背水坡出现9处渗水点,需连夜抢修,急需电力照明。”7月7日零时,镇江高资供电所所长高钧突然接到丹徒区高资街道防汛指挥部指挥长李永斌的电话。
吴家大坝位于高资街道勤丰村,地处江边、全长1.1公里,是当地唯一低洼主大坝。李永斌介绍,大坝警戒水位设置在7.5米,7月5日已达到8.38米,当地紧急进入防汛三级应急响应,成立防汛指挥部并安排人员24小时值守;6日上午,值班人员巡防江堤过程中发现9处渗水点,经向区、市、省水利部门逐层上报,当天下午省水利厅抽调专家组来到现场开展水文测流及渗水点监测,紧急部署应急处置方案,决定当晚贴坡开展构筑围堰、铺设反滤层等举措围堵渗水点。“由于大坝四周的路灯间距长,且照明视线有限,无法满足背水坡夜晚防汛抢修需要及夜间巡护,保障照明充足至关重要,因此急需供电部门协助。”
7日凌晨接到电话后,高钧迅速组织10名人员赶赴现场勘察,发现最佳电源接入点是距离大坝仅约10米的勤丰村排涝站,决定从排涝站配电柜引出一条出线。经测算,需临时架设800米线路、立杆30根,通过47只LED应急照明灯进行照明。
方案有了,凌晨物资如何调配?夜间立杆挖洞极其困难且受江水漫延影响,大坝附近土质疏松,立杆安全性如何保障?一连串难题犹如拦路虎。
防汛就是命令,电力保障责无旁贷。深夜,施工人员清理树障300多米,硬生生造出了一条线路通道,利用竹竿充当临时电杆。在供电公司配合下,导线、LED应急灯等物资1小时调配到位,凌晨1:30准时施工,争分夺秒架设“光明防线”。施工一直持续至早上7时半。
虽然施工人员都穿着工作服、戴着安全帽,但是仍招架不住蚊虫的“攻击”,每人被叮了十多个包,被汗水浸湿的工作服上结起块块盐霜。
7月8日13时,高钧再次接到李永斌的电话,得知因昼夜抢修,部分防汛人员出现高温中暑症状。“高资街道防汛指挥部紧急调集了供抢修人员轮流休息的移动式方舱集装箱,急需通电。我们立即安排采集运维班人员赶赴现场,仅用1小时就安装了临时表计,从沿河八队台变村东411线5号电杆施放30米出线,为防汛工作提供保障。”高钧告诉记者。
黑夜里的一束光,是他们在堤坝上筑起的“光明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