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怡帆 童本宽
“东2组坝头路灯不亮了。”“天气热起来了,垃圾清运要及时。”“东15组文体广场设施老旧,需要换新。”……在扬中市八桥镇利民村,记者遇到了该村网格员王磊,他正在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一体化平台的大屏幕前查看设施维护上报列表中的问题。他逐一浏览,然后迅速联系相关部门解决问题。
“我看的是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一体化平台,文体设施损坏、路灯故障等问题,村民只要反馈了,我通过平台都可以知晓,然后再联系相关条口进行维修保养,处理效率高,群众满意度也高。”王磊告诉记者,农村基础设施管护任务大,每个网格员都有各自负责的板块,一般情况下,网格员收到上报信息提示后第一时间就整理分类,24小时内处理,处理后将获得满意度评价,实现了上报、处置、反馈、评价全流程闭环处置。平台还可以实时同步全村农村公路、水利设施、垃圾储运设施等方面30余个视频监控的信息数据。
农村基础设施不仅要建好,更要管护好。2021年,扬中获批国家级县域内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管护机制创新试点,利用“互联网+”,建立管护平台。扬中市八桥镇利民村在全省率先试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一体化平台,开启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智能化、数字化管护,打破行业主管部门及运营企业“各自为战”的局面,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实现全方位政策解读、全时段远程查看、全流程闭环处理、全要素数据分析、全天候动态监控、全场景应急处置。
针对村民重点关注的生活垃圾处理等重点领域,管理人员可以通过一体化平台精准掌握环境卫生及垃圾分类开展情况,全天候监控垃圾储运设施运行状态,实现检查过程“看得见场景、查得到信息、读得到结果”,整改问题“随时看、秒受理、马上改、立即传”。同时,利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管护模式,推动工作时间由“8小时”向“24小时”延伸,实现管护工作“不打烊”。
记者从扬中市经发局了解到,根据《镇江市深化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体制改革行动方案》,扬中市经发局联合财政局出台《扬中市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体制改革的实施方案》,明确指导思想、基本原则、行动目标和重点任务,确定了公共基础设施管护清单,成立了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工作领导小组,将“八位一体”列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考核,每季度召开现场推进会。
早在2014年,针对村级公共服务提升工作,扬中就开始探索建立“八位一体”运行维护机制,通过对农村垃圾收运、河道保洁、绿化管护、道路管养、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行、村容村貌“三乱”整治、村级综合服务中心维护、文体活动设施管护等八个方面实行一体化运作,有效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结合现有的“八位一体”运行维护机制,增加管护新要求,形成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管“扬中模式”。
2022年,围绕公共资源、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主线,扬中市积极参与镇江市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标准制定,形成一套地方级管护标准,并完善了市镇村“三级书记抓建管”协调推进机制,全面压实属地责任、部门监管责任、村级管护责任;深化“两组融合、三长共治”,即党小组、村民小组融合,党小组长、网格长、村民组长共治,建立党群议事室、小组议事会等群众议事管事监督体系,以党群突击队、“红马甲”志愿队等为载体,党员联户、分区包片,形成了党群联动、干群齐心共抓公共基础设施管护、人居环境整治的火热氛围,实现“管护工作人人做,管护成果人人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