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20日
第05版:美丽句容

子承父业引新品 多方升级提效率

“桃二代”接力探索共同富裕的“甜蜜密码”

唐探 周茉

日前,笔者走进秀林家庭农场,绿油油的桃树长势喜人,青翠的幼桃挂满枝头,果农们正忙着给桃子套袋。

“桃结果后全部套袋,可减少病虫危害,降低农药残留,减少外界尘土和自然灾害对桃体的伤害,让果面色泽鲜艳,提高果品质量。”秀林家庭农场负责人杨德亮说。

出生于1984年的杨德亮,是一个“桃二代”,也是一名“新农人”。他出生那年,父亲杨修林种下了第一棵桃树。从小杨德亮就跟在父亲身后装箱、卖桃,对家乡的桃子,他有着深厚的感情。2005年,杨德亮从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帮助父亲打理百亩桃园。

改变,从2015年开始。那一年,杨德亮和以往一样跟着父亲在桃园里摘桃、选桃、卖桃。为了收获“金果子”,杨德亮的父亲早早来到了桃园,一个单薄的身躯、一辆并不灵活的小三轮车,拉着几百斤桃,装箱、售卖。不一会儿,豆大的汗珠就不停地从父亲的脸上滑落,汗水浸透了后背。

“种桃树很辛苦,桃子采摘更没有想象的那般容易。除了果园中泥泞的土地,湿漉漉齐膝高的野草也会时不时‘下绊子’,稍不留神便会‘人仰马翻’。”杨德亮回忆,就在那时,他的心里多了一些思考:老一代的创业者老了,谁来种桃?谁来卖桃?按照父辈的传统模式生产经营,年轻人还愿意吃这碗饭吗?

2018年,杨德亮从父亲手中接过桃园,第一件事情就是对桃树品种进行更新换代,第一批就砍掉了10亩老桃树,惹得父亲又生气又心疼。“当时我们农场6年的树都没别人2-3年的树大,改造的第一步就是改土,然后引进新品种,改进种植模式、树型,提高桃树产量。”杨德亮介绍,父亲杨修林因为这片桃园获得过“种桃大王”的美誉,并被评为全国劳模。但父亲面对技术的不断更新,有些缩手缩脚。

在农技人员的指导下,杨德亮将学习到的新技术应用于实践,桃园里一棵棵新桃苗逐渐长大,仅仅花了两年时间就有了效益。桃园升级到第二年时,新桃树的产量已经跟4-5年树龄的产量差不多了。

除了对土壤、品种、管理模式进行升级,杨德亮还对机械化设备进行了更新。去年,杨德亮采购了小型拖拉机、履带式升降平台、遥控割草机、风送式打药机等设备,同时对土地进行平整、规划,为后续的标准化、机械化种植打下基础。“原来在老果园桃子成熟期,采摘一篮桃子要把腰弓着才能拎出来。现在行距增加了,机器可以直接进入采摘平台,篮子往机器上一放,采完了机器直接拖出来,省时又省力。”杨德亮说,机械化采摘节省了20%的人工成本。

如今,杨德亮还依托句容市华阳街道桃业协会、句容市华阳福桃专业合作联社,带领桃农一起探索出了新技术引领、新平台拓展、新模式增收的路子。

在技术上,他建成了新品种试验示范园30亩、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50亩、避雨栽培大棚15亩,还对周边的桃树种植户进行免费培训,年培训1000人次以上,传授种桃经验和技术,带动周边50多名农户栽上新桃,尝到了农业致富的甜头。

在渠道上,他利用互联网为华阳福桃插上翅膀。杨德亮说,以前桃农卖桃吃了很多东奔西跑的苦,现在不一样了,政府不仅在句蜀路两侧建造了桃销售亭给桃农们提供集中售卖服务、举办福桃文化节,还邀请了专业人员为桃农的果园拍摄照片、视频等进行线上推广。桃农也学着把自家桃园景色、田间管理等做成小视频发在网上,华阳福桃的名声响了,桃农的钱袋子也变鼓了。

在模式上,他探索“种植+旅游”模式,拓展福桃产业。“我们在促产量、创增收的同时,还在政府的帮助指导下,开发多条研学、采摘、游玩路线,让游客们慢下来、留下来。”杨德亮说,围绕这一理念,桃农们除了卖桃子,还打造桃风景、丰富桃文化,让福桃产业有了质的飞跃和快速发展。

2024-06-20 子承父业引新品 多方升级提效率 2 2 镇江日报 content_314321.html 1 3 “桃二代”接力探索共同富裕的“甜蜜密码”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