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婕
低碳发展,时代使命;绿色奔腾,发展必然。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经济”“促进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研发应用”“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为落实国家碳达峰相关工作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2023年底确定了25个城市和10个园区为首批全国碳达峰试点。各地因地制宜探索碳达峰路径,通过推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节能降碳改造升级等方式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
碳达峰的核心路径是“一控一增一减”。“一控”即严格控制总量,“一增”即大幅增加非化石能源供给,“一减”即持续减少以煤炭为主的化石能源消费。但随着减碳工作逐渐深入,受限于能源结构、技术瓶颈、人才缺口等因素,结构性降碳压力也随之而来。
有报道称,某碳达峰试点园区的节能降耗潜力减小,节能减排边际成本正不断上升:2022年园区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为291.44万吨,其中,能源活动导致的碳排放同比下降10.3%;工业过程碳排放随着经济形势回暖出现小幅度上升,同比增加2.52%。园区碳排放主要集中在工业领域,电力消费以火电为主,在电力热力需求日益扩大背景下,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压力较大,面临较大结构性降碳压力。”
试点的意义在于,除了提供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经验做法,更要勇敢“趟路子”。有专家建议并已有试点城市开始尝试,通过对高碳项目和低碳项目实行差别化碳评政策,引导碳排放指标向低排放、高附加值的高质量项目流动,提高单位碳排放产出效益等举措,探索减碳新路子,破解减碳之困。
不久前,《镇江市碳达峰实施方案》正式发布,明确将碳达峰贯穿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方面,并提出了“碳达峰八大专项行动”,标志着我市在绿色低碳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迈出了关键一步。
自2012年成为第二批全国低碳试点城市以来,镇江敢为人先、勇于创新又收获满满。回首“碳”路,我们不难发现,用政策工具箱减碳之策,镇江已有实践。从提出碳峰值、建设碳平台,到实施碳评估、开展碳考核,很多举措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开了先河。这些无疑都为探索碳达峰实现路径提供了参考。
从这个层面看,我市积极开展碳达峰工作意义重大。当前,碳达峰面临的一大挑战是尚未有清晰的实施路径。如何将十年“碳”路经验,优化提升为“镇江方案”,为绿色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样本,是责任更是使命,其意义直指现实与未来。
八大专项行动亦可见镇江底气与信心,比如提出在开展绿色低碳科技创新专项行动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推动要素资源合理流动,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强化制度供给。从问题视角出发,此举直击技术创新、配套机制与设施等方面存在的短板,而这些正是当前结构性降碳压力的体现。
以身作则,自加压力,勇于“碳”索,这同时也要求我市在绿色低碳发展上要有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这对我市产业转型升级,短期会形成挑战,长期则是动力和机遇。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绿色低碳发展必将催生新的产业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