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12日
第06版:绿色镇江

深耕新型储能集成技术向绿而行向新而变——

突破“内卷”困局 一家储能企业的创新之道

本报记者 陈志奎

本报通讯员 沈欣

今年4月底,CESC2024第二届中国国际储能大会在南京举行,聚焦新型储能产业进程及发展趋势,助力新型储能迈向规模化、全面化、高质量发展。江苏同启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在会上荣获工商业储能系统优选解决方案先锋奖、共享储能电站系统创新技术优势提名奖以及源网荷储一体化系统优选解决方案提名奖三项大奖。

斩获颇丰背后,彰显江苏同启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旺盛的发展活力和强劲的创新潜能。作为北京天启鸿源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储能系统产品的研发与生产制造基地,也是江苏同力日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控股子公司,同启新能源持续深耕新型储能集成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研制安全、高效、智能的储能系统,在储能行业走出了一条向绿而行、向新而变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商业化进程加快

保有量翻倍增长

在同启新能源生产车间外,硕大的集装箱储能设备整齐地排放着,工人们正在进行最后的调试和检查。一个个看似普通的集装箱,内里却蕴含着巨大的能量。同启新能源技术研发部经理严建伟介绍,“像这样一个集装箱,整个储电量在3350度,相当于一个普通家庭接近两年的用电量。”

伴随着成本的下降、质量的提升,近年来储能行业商业化进程明显加快。与其形成呼应的是,储能技术的不断迭代构成行业发展的核心动力,而先进的储能技术能够显著提升系统效率、降低成本,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尤其,随着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和电网对储能需求的增加,储能市场的需求量大幅上升,特别是光伏、风能等间歇性能源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储能技术的应用。谈及储能行业发展,同启新能源总经理刘晓露表示,“在双碳背景下,作为朝阳产业的储能系统是新型电力系统构建非常重要的环节,每年的市场保有量几乎都在翻倍增长。”

“充电宝”高效蓄能

新技术前沿布局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新型储能产业是发展新能源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内容,也是催生能源工业新业态、打造经济新引擎的突破口之一。

储能设备看上去简单,其实就好似一个巨大的“充电宝”,但其在电力系统的运用非常广泛。刘晓露介绍,适应新形势,企业投入800多万元组建了专业团队,针对新型储能集成技术进行研发和应用。目前,团队研发出了独有的液冷系统支持簇级、PACK级流量均衡,配合高流量液冷板等技术,并采用PACK模块化的设计,加入全新的智能系统。此举不仅解决了控温控电、安全高效的难题,还让储能设备使用寿命更长,维护修理更方便。

储能行业具有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巨大前景,新质生产力所需要的信息技术、数字化、智能化、绿色技术等要素,与储能行业的融合都能产生显著的协同效应,推动物联网、大数据、绿色技术在储能行业中的应用和创新。刘晓露告诉记者,同启新能源研制了一种比较前沿的储能技术系统,实现在线诊断、在线测试。随着后续容量的提升,公司根据自主研发的人工智能系统,能够确保在电力运行过程中,以一种最佳的状态,参与到最终的使用。

特色化引领发展

定制化开拓市场

近一两年来,整个储能行业出现了严重的“内卷”现象。以不变应万变,同启新能源一直秉承“以核心技术创造用户价值”的经营理念,坚持走特色化发展之路,从安全、成本、效率和智能化维度开展储能产品的研发创新,精心开发适应性强、高效可靠的储能技术和产品。

在此次中国国际储能大会上,同启新能源对外展出了容量为458千瓦时的液冷工商储一体机。相对于传统产品,技术研发人员介绍,这款产品通过模组级的优化器搭配智能化的主传感器,形成了特有的技术优势,使得电池的放电量整体提高超过10%,有效抑制电池包的“木桶效应”,有力提升整个系统的使用寿命。并且,由于设备在工厂生产环节采用了多机并联的模式,节省了现场施工环节的工作量。此外,设备还融入智能液冷技术,支持电池包流量均衡,并搭配高品质液冷板及高精度的温控策略,旨在保证整套系统的温控效果,使得整体电池温差小于3摄氏度。

量体裁衣,同启新能源根据客户需求进行定制化服务,单独进行设计和制造。目前,企业已设计出最大储量5兆瓦时的储能设备,并覆盖电源侧、电网侧、用户侧以及源网荷储等多种应用场景。

立足国内,放眼全球。近年来,同启新能源在国内外已有大量项目落地,一面走出国门积极开拓非洲和东南亚市场;一面发掘内需市场,从宁夏、甘肃到广东地区均有一批项目推进落实。尤其,企业还参与了国家电网、南方电网以及国内五大发电集团的国内外储能项目。仅2023年一年,公司产值就已经突破2.5亿元。“今年,业务仍会延续去年的良好态势,预计交付量不低于800兆瓦时。我们争取年销售额超6亿元,实现增长翻一番!”刘晓露言语中激情满怀。

2024-06-12 深耕新型储能集成技术向绿而行向新而变—— 2 2 镇江日报 content_313212.html 1 3 突破“内卷”困局 一家储能企业的创新之道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