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10日
第01版:头版

黄竞西故居:聆听历史回响 感受真理之光

本报记者 杨泠

丹阳市水关路,历经岁月洗礼的青石板路依旧坚实地铺展在我们脚下。漫步于此,历史的回声仿佛在这狭窄的空间里回荡。古街见证了无数往事,其中就包括一位共产主义战士——黄竞西的革命故事。他的故事如同一束永不熄灭的光,照亮了一代又一代人追求真理和自由的道路。

踏入黄竞西故居,仿佛穿越时空,回到那个激情燃烧、热血沸腾的年代。故居内部的陈设简朴无华,每一件陈列品都似乎在诉说着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讲的是他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和坚定信念。

黄竞西(1897-1927),扬州江都人。他1925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共丹阳党组织创始人之一、第一任中共丹阳独立支部书记、中共江苏省委委员。1927年3月,他参加周恩来领导的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以商人身份作掩护,秘密运送武器弹药。“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国民党反动派在上海大肆搜捕、残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6月26日,由于叛徒出卖,黄竞西与陈延年一起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1927年7月4日被害于上海枫林桥畔,时年30岁。

英勇就义前,黄竞西在肮脏昏暗的牢房里,撑起遍体鳞伤的身子,席地慨然命笔,给母亲、爱妻、亲友及同志们写下了6封遗书:“我终觉得死于今,比死于昔,使人们可觉悟中国是需要继续革命的,我之死也无余恨。”“祖父年老,我事最好勿告他,免他心急……死是一快乐事,尤其是为革命的。我在未死前,毫不畏惧,你们不要痛心。死者已矣,惟望生者努力。”他向同志们指出:“现在的革命,进一算半,退一算十,不革命的,就在这时淘汰了”,并望同志们“继续前进,万勿灰心”。他对革命事业的耿耿忠心,跃然纸上;对亲人的体贴关怀,感人泣下。

1929年,中共上海地下党内刊物《牺牲》杂志第一集介绍了黄竞西的英雄事迹和他在狱中写下的遗书。黄竞西生前的战友、著名诗人柳亚子,满怀悲痛和敬仰之情,写下了这样的悼念诗句:“白首同归侣,侯张并激昂。洞胸悲宛李,割舌惨刘黄。硕果今余几,丰功忍淡忘!表扬吾辈责,青史有光芒。”

岁月更迭,风雨兼程,丹阳这座城市也在经历了悄然的变化。新的建筑物拔地而起,老旧的街巷焕发出新的生机。在这一切变化中,黄竞西故居却始终静静地矗立在原地,保留着那份古朴与沉静。这里的一砖一瓦不仅记载着时光的故事、见证着时代的变迁,也感受着新时代的脉动与节奏。它仿佛是一座指引后人的灯塔,指引着人们前行的方向。

如今的丹阳市民,以自己的方式传承着这份红色记忆——在日常生活中,他们讲述着黄竞西的故事,将他的精神传递给下一代;在学校里,孩子们学习黄竞西的诗文,老师们用生动的语言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描绘得栩栩如生;每年,丹阳都会举办各种活动来缅怀黄竞西等革命先烈,居民们自发参与,有的志愿者表演红色文艺节目,有的志愿者为游客讲解故居历史……广泛的参与不仅让英雄精神得以传承,也让更多人了解到丹阳这座城市的红色底蕴。

“黄竞西的一生,是对梦想的不懈追求,也是对信念的坚定守护。”丹阳市民谭女士说,黄竞西的足迹虽然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淡去,但他的精神和理想却在这里生根发芽,始终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了梦想和信仰努力奋斗。

岁月流转,世事变迁,有些东西永远不会变。这是一个关于勇气、智慧和牺牲的故事,也是一个关于梦想如何照亮现实、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的故事——在黄竞西故居,我们不仅看到了一个人的成长,更看到了一个民族的觉醒。

2024-06-10 2 2 镇江日报 content_313027.html 1 3 黄竞西故居:聆听历史回响 感受真理之光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