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07日
第12版:春江潮

历史深处回响“红色传奇”

——读长篇小说《五月黎明》

□ 刘学正

巍巍党史里,闪耀着无数中国共产党人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精彩故事,为文学创作提供了取之不竭的源泉。

红色文学也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主流。知名作家巴陇锋的长篇小说《五月黎明》即以赓续“红色基因”为主旨,将背景设定在1946年的春夏之交,讲述了以“青铜”齐天翼、“青瓷”韩夏春为代表的中共地下工作者把进步人士倪柏仁从国民党反动派的魔爪中营救出来,并安全护送到边区马栏的传奇故事,时间跨度虽仅34天,却暗流涌动、险象环生,再现了惊心动魄的隐蔽战线风云。

作为一部出色的谍战小说,《五月黎明》采用明暗结合的双线叙事结构,明线由营救、护送倪柏仁所引发的一系列事件串联,暗线则较为克制地勾勒齐天翼“忍常人所不能忍,成常人所不能成”的曲折人生。

在如堕迷宫的走向、诡谲多变的情节之间,小说全面立体地展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风采,刻画出一组生动的英雄群像,字里行间浸透了浓郁的家国情怀与人文关照。

外人眼中的齐天翼,以记者身份混迹于军统、中统,平日里不乏谄媚、诙谐之举,甚至不得不违心与觊觎自己妻子的人周旋。他一味地忍辱负重,只是为了寻找有利时机完成营救任务。他的妻子“军统之花”黄紫红,恰是暗杀倪柏仁的一号人物。双方有恩怨情仇,有斗智斗勇,有人性的搏击与心灵的悲歌。而负责营救具体组织工作的韩夏春,全力实施“分段营救”,为了隐藏身份、传递情报,他重操起劁猪骟牛的旧时行当,且不惜自残身体,一瘸一拐地走村串乡,直至被内奸杀害。对于韩夏春的牺牲,作者给予了深情礼赞:“忠勇的、英雄的、可敬的韩夏春就这样去了,怀着世间罕有其匹的勇武、忠诚、无私,离开了这片自己战斗过的土地,离开了我们。”

小说中的倪柏仁,“素日里疾恶如仇、爱民如子,好做媒,嘴上时常吊着‘老百姓是咱亲娘老子’的话絮子,时不时为民请命……又很孤傲、不与当局合作,就被‘聪明人’讥为脑袋不够用的‘病人’。”他奔走半生,为民请命了几十年,也与黑暗当局斗争了几十年,再加上时常接济穷苦群众,人们称呼他为“百姓之王”“关中正大先生”。谁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就把谁高高举起。为了阻挡国民党反动派对倪柏仁的追捕,危急关头,数千名老百姓用身体筑起一道道“人墙”,挖壕沟、设陷阱,哪怕山洪暴发、泥石俱下,哪怕先后有几十名百姓惨遭敌人杀害,大家也不改初心,不离前线半步。

由此可见,作者对革命历史的认识,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的理解,朴素而深刻。

小说语言通俗、灵活,富有浓郁的西北地方特色。譬如倪柏仁在为齐天翼、黄紫红证婚时,戏言他俩“不会‘做人’,不谋算造人”;齐天翼久等朋友不到时,脱口而出:“俩哈怂人不行,一个也没来!”作者善于吸收鲜活的民间语言,市井俚语的加入,增强了小说语言的活力和表现力。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读完《五月黎明》,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英烈们的“信仰至上、慨然担当、舍身为民、矢志兴邦”,就是中国共产党人伟大精神的具体展现。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看,无论从哪个维度、哪个层面深入,英雄主义、家国情怀都是“红色叙事”的底色与内核,拂去历史的风尘,信仰之光熠熠生辉。

2024-06-07 ——读长篇小说《五月黎明》 2 2 镇江日报 content_312703.html 1 3 历史深处回响“红色传奇”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