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佩佩
在大西路一带闲逛,常常会被一条条古意盎然、曲径通幽的街巷里弄所惊艳。联通大龙王巷与民国春街的吉康里,便是这样的一条里弄。吉康里是当年旅镇客商卓翼堂在镇江规划建设的八条街巷里弄之一。卓翼堂为其取名吉康里,和其他街巷里弄一样,图的是大吉大利。
趁着午后悠闲时光,记者走进吉康里,主入口的石券门顶额刻“吉康里”三个大字,让原本充满历史沧桑的街巷更加古朴厚重。券门两侧立有两根廊柱,西式风情浓郁。清末民初,镇江建筑盛行中西合璧,类似风格的券门在当时颇为流行。
吉康里虽然不长,却分布着多座保存较好的老式民居。吉康里6号民居,吉康里14号民居,吉康里16、18号民居……一座座老式民居见证着小小里弄历经的百年风雨。
今年70岁的陈女士住在吉康里20、22号民居里50年了。“在这座民居里结婚、生子、添孙子,对这座老房子有了感情,儿子让我搬出去住,舍不得!还是觉得这里自在!”说着,陈女士领着记者参观这座老宅子。“一进门就是个小天井,这里原本有个二道门,都是木质的,后来为了方便生活,我就把二道门给拆了。”
为了解释清楚原本二道门最初的样子,陈女士带着记者来到吉康里16、18号民居。路过吉康里20、22号民居和16、18号民居时,记者注意到巷道的拐角处被设计成了弧形,“这种弧形墙在这一带还不多。”陈女士解释说,她认为设计之人的初衷可能就是避免行人行走时被建筑外墙锐利的转角所刮伤。“可见当时的设计理念还是十分人性化的。”
据史料记载,当年,为了丰富小巷居民的业余生活,卓翼堂在这里开设了“吉康书场”,后来吸引了不少评话大师竞相献艺,如著名扬州评话表演艺术家王筱堂就在这里讲过《水浒》。书场落幕,斯人已去。但是关于吉康里的故事,正在用多种方式上演着。
“这一带同时保留着石券门、老式民居的巷子并不多,之前有多部电影在镇江拍摄时,都到吉康里取景。”不仅如此,陈女士说,现在这里还成了网红打卡地,经常会有穿着汉服、旗袍的小姑娘们来这里打卡拍照,为老街巷增添了一抹绚丽色彩与青春气息。
在这里,老巷子“活”了起来,老生活“新”了起来;在老居民眼里,吉康里有着说不完的新故事。
“第一次来吉康里的时候,觉得太神奇了,一个不起眼的巷子口,进去居然别有洞天,去附近的山巷、万家巷都能从这条巷子里‘抄近道’。”在游客王琦看来,吉康里这条经过岁月沉淀的老街巷,正散发出迷人魅力,成为了解镇江、走进镇江的宝藏街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