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04日
第01版:头版

跑起来,镇江“很有前途”

——访镇江市委书记马明龙

■编者按

6月3日,《解放日报》在头版刊登了专访市委书记马明龙的新闻报道。在接受专访过程中,马明龙围绕提出“跑起来,镇江“的背景是什么、为何连续四年“新春第一会”聚焦产业强市、如何做好与上海的“沪镇融合”、在苏南竞争中镇江如何脱颖而出、怎样把“镇江很有前途”演绎得更加精彩等问题一一作答。本报现予以全文转载。

任俊锰

镇江地处苏南,去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264亿元,位居长三角41城第19位。若放眼全国,镇江是优等生,居中国百强城市排行榜第45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基本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但在苏南,南京和苏锡常都已是万亿城市,镇江多少有点存在感焦虑。

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到镇江视察,殷切寄语“镇江很有前途”。镇江一直在思考如何更好展露“很有前途”的现实模样。2020年初,马明龙赴任镇江市委书记不久,就尝试给出一种新解法——发出“跑起来,镇江”的动员令,鼓舞全市上下以“跑起来”的时不我待精神,加快书写“镇江很有前途”崭新篇章。

马明龙用了两个比喻:一是“骑自行车”,镇江城市发展,只有维持“跑起来”的动势和惯性才是最稳健的,太快或太慢都容易摔倒,“适当的速度才比较平稳”,以此诠释发展速度与质量的关系;二是“划船”,区域一体化发展一手划桨不可行,两边用力才得劲,只有协调发展才能发挥力量,保持航向准确。马明龙表示,在上海龙头带动下,沪宁沿线兄弟城市都是尖子生,镇江必须跟上步伐,“现在虽然成绩还有差距,但只要努力不停步,前途有戏,未来可期”。

镇江跑起来了

记者:当时提出“跑起来,镇江”有何背景?目前跑得如何?

马明龙:当时,镇江经济增速不太理想,同时还有较重的化债任务,迫切需要提振全市上下的精气神。“跑起来,镇江”提出之后,不仅鼓舞了本地干部群众的昂扬斗志,在外地开会时也有不少人对我说,“你们镇江真的跑起来了”。现在,把牢稳中求进总基调,提振激情奔跑好状态,已经成为镇江上下的思想共识和行动自觉,而且跑的方向越来越精准、步伐越来越稳健、成效越来越彰显。

一方面,镇江的标志性指标愈发亮眼。坚持产业强市不动摇,确立“四群八链”主导产业布局,深入开展“产业强链”三年行动,GDP年均增速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2022年地区生产总值迈上5000亿元台阶,居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第36位。另一方面,标志性成果愈发丰硕。我们树牢“新官要理旧账”“化债也是政绩”理念,将化债作为重中之重,政府性债务率明显压降,债务结构明显优化,融资成本明显降低,实现从“ICU病房抢救”到“普通病房打点滴”的转变,正向着“完全康复出院”努力。

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镇江着眼未来,拿出“杀鸡宰羊待客人”的态度,对人才经费支出只增不减,深入实施人才“镇兴”行动,每年新引进大专以上人才4万人左右,居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第39位,列全国城市创新能力第31位。有了人才和创新,镇江正越来越有“现代范”“国际范”。

记者:镇江为何连续四年“新春第一会”聚焦产业强市?

马明龙:只有实体经济壮大了,城市综合实力才能同步提升。我们在深入研究后提出产业强市战略,并连续4年聚焦这一主题召开“新春第一会”,就是为了进一步统一思想、聚焦发力、久久为功,解决好抓什么产业、怎么抓产业、如何优化营商环境更好服务产业等关键性问题。

我们坚持“跳出镇江发展镇江”,把镇江产业发展放到长三角大的产业体系中去考量和摆布,提出发展“四群八链”产业集群,包括智能装备制造、集成电路、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战略优势产业,由市领导牵头负责并合力推进;为构筑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我们多次到上海学习考察,着力打造“镇合意”服务品牌,现在镇江产业发展越来越健康,产业链与创新链的融合越来越深,产业链韧性也越来越强。

今年“新春第一会”我们聚焦“创新引领产业强市”,部署推进“876”创新引领工程,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厚植产业强市新优势。在重点方向上,明确要壮大8个新兴产业、培育7个未来产业、焕新6个传统产业。在空间布局上,着力构建“一区一廊三极多点”创新布局。总的目标是,到2025年成为全国重要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基地;到2030年建成长三角科技创新重要节点城市;到2035年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高地。

“小三角”融入“大三角”

记者:近年来,镇江为何一直重视与上海的“沪镇融合”?

马明龙:说起与上海的关系,我们一直讲三句话——学习上海、接轨上海、服务上海。学习上海,就是要充分学习借鉴上海的先进理念、成功经验、创新思路、国际视野;接轨上海,就是要有“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的紧迫感,把握上海龙头带动作用,及时主动靠前接轨,避免在强手如林的苏南陷入被动;服务上海,就是要积极谋求“沪镇融合”发展,主动承接上海产业转移和项目溢出,努力形成“龙头在上海,配套在镇江”“研发在上海,制造在镇江”的协同创新模式,推动形成更多的合作共赢成果。

“沪镇融合”是一种良性的双向互动。一方面,上海辐射带动力越来越强。近三年镇江新签约来自上海的项目55个、总投资达321亿元,上海已成为镇江项目来源最多的城市,新签约项目数占比超10%,此外镇江还与上海证券交易所合作共建资本市场服务镇江基地等,上海的拉动力和溢出效应愈发显现。另一方面,镇江服务上海越来越密切。比如,C919大飞机去年成功商业首飞,其中约90%的舱内饰件、50%的铝材、50%的复合材料结构件、10%的零部件,以及通航运营等配套服务来自镇江。再比如,镇江多家本土企业在上海建有研发机构。

记者:作为南京都市圈城市,镇江如何用好用足这一优势?

马明龙:镇江是南京都市圈的重要成员,最大优势在于距离南京最近、联系服务最紧、承接辐射最直接、共享资源最便捷、协同发展最有基础。为用好用足这一优势,镇江与南京已经签署《共建G312产业创新走廊框架协议》,312国道宁镇段快速化改造工程将于今年底建成通车,届时南京仙林至镇江城区车程将缩短至20分钟。这些为宁镇之间深化项目、载体建设等打下了基础,我们将深入研究宁镇产业图谱,发挥产业链比较优势,密切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合作,形成更大范围的产业集群效应。

对镇江而言,上海和南京都是“高峰”,我们注重“左右逢源”,以宁镇扬“小三角”融入长三角“大三角”。观念上,要积极拥抱,做到双管齐下、相互取长;行动上,要借梯登高,依托上海、南京这两座“高峰”隆起,在长三角大产业链中找准自身优势环节,错位发展、协作共赢,让镇江“山坡”不断抬升。

树牢争雄之志,实现“新路超越”

记者:在苏南竞争中,镇江如何脱颖而出?

马明龙: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要统筹龙头带动和各扬所长。我理解,要想在区域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不仅要把优势做优、特色做特,也要把短板补齐、弱项加强。

对于把优势做优,我感觉镇江有这样几个优势:一是政策优势,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宁镇扬一体化等重大战略叠加镇江。二是生态优势,镇江山川形胜,是全国少见的山水城林交融城市。三是区位优势,镇江是江河交汇的重要交通节点城市,也是国家级水路、公路、铁路交通枢纽。四是资源优势,镇江拥有江苏大学、江苏科技大学等9所高校和14万多在校大学生,大学生密度在苏南仅次于南京,国土开发强度苏南最低。五是成本优势,镇江的生产生活成本沪宁线最低,铁公水联运便利且运输成本较低。六是文化优势,镇江有3000多年文字记载史,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我们将做好“借力”这篇文章,用好镇江空间大、成本低、环境好等优势,主动嫁接周边地区科技、人才、资本等资源要素,聚力建设“创新创业福地、山水花园名城”。

对于短板的补齐,首要的是定位要准确,我们将着力打造全国重要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基地,当好大城市的“后花园”。其次是思路要清晰,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新路超越”。推进高质量发展就像跑马拉松,对镇江这样的负重奔跑者,直线追击很难,弯道超越体力消耗更多、技巧要求更高,需要开辟新赛道。实现新路超越,关键就在布局发展未来产业,比如,低空经济、细胞与基因技术、前沿新材料等。第三是城市精神要弘扬,镇江自古便有“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的争雄竞先基因,我们必须激发内生的竞争意识和机遇意识,树牢争雄之志,再塑争雄之势。

记者:进入新阶段,镇江将在哪些方面重点突破,把“镇江很有前途”演绎得更加精彩?

马明龙: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镇江十周年,也是我们奋进“镇江很有前途”的新起点。我们聚焦贯彻落实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镇江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明确了八个方面专项工作,并成立专班强化推进。接下来,我们将以总书记关心关怀为不竭动力,奋力交出“镇江很有前途”时代答卷。重点抓实“四件事”:一是具有全局带动性的事。比如,服务融入区域重大战略,打造G312产业创新走廊。二是促进发展高质量的事。比如,发力新型工业化,以“智改数转网联”为抓手,以项目攻坚突破、园区建设提升为支撑,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努力建设特色鲜明的新时代鱼米之乡。三是增强群众获得感的事。比如,把“生态要提升”作为常抓不懈的紧迫任务,聚力长江大保护和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让美丽镇江更加可观可感。四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事。比如,大力弘扬崇文重教的文化传统、“四千四万”的奋斗精神,以人文经济新实践激发中国式现代化内生动力。

转载自2024年6月3日《解放日报》01版

2024-06-04 ——访镇江市委书记马明龙 2 2 镇江日报 content_312155.html 1 3 跑起来,镇江“很有前途”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