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28日
第06版:聚焦

索玛花儿开 幸福凉山来

——“彝海结盟地 五彩大凉山”百家主流媒体社长总编彝乡行见闻

彝乡盛开幸福花。杨黎明 摄

乡村丰收图景。 资料图片

宽敞整洁的车间里缝纫机和电风扇的声音响成一片,工人们正在加班加点赶订单。 钟源 摄

2020年5月,昭觉县支尔莫乡阿土勒尔村——悬崖村村民们陆续搬进昭觉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安置点的新居。 阿克鸠射 摄

围绕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三个重点,凉山州大力实施乡村全面振兴行动。资料图片 本版图片由《凉山日报》提供

本报记者 刘兰明

彝乡沧桑巨变,全国媒体见证。5月14日至16日,全国主流媒体助力乡村振兴大会暨“彝海结盟地 五彩大凉山”百家主流媒体社长总编彝乡行在凉山州府西昌市举行。

凉山,位于四川省西南部,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自古就是通往西南边陲的重要通道、“南方丝绸之路”必经之地。

2018年,是一个载入凉山发展史册的年份。这一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冒着严寒,来到位于大凉山腹地的昭觉县三河村和火普村视察,走进贫困群众家中看实情、问冷暖,与基层干部围坐在火塘边听心声、话发展,“我对凉山寄予厚望”的深切关怀和殷殷嘱托不断激励着凉山儿女。

凉山彝乡行的几天里,大家一路走,一路看,从西昌市大石板古村到西昌农业高科技产业园,从昭觉县大石头村、三河村,到涪昭现代农业产业园、沭恩邸社区,从冕宁县彝海结盟新寨到复兴镇建设村……大家惊叹于这里崇山峻岭的壮美,震撼于邛海烟雨的沉静壮阔,感动于各民族大团结和谐共生共荣图景的壮观。各位媒体老总、记者印象最深刻的是,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下,短短几年时间,这里书写了人类脱贫史上壮丽的史诗。

更让大家欣喜的是,在乡村振兴的新起点上,大凉山各族人民正牢记嘱托,接续奋斗,全面推进工业、农业、文旅“三大强州战略”,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如今的凉山,已然迈入了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成为高质量发展的一片热土。

走进凉山

感恩奋进干劲足

走进凉山州脱贫攻坚展览馆,媒体记者们通过观看一张张照片、一件件实物、一个个场景,为凉山的脱贫攻坚鏖战之路所震撼;在昭觉之行中,采访团一路走访,深入了解在6年时间里,凉山基础设施的提升、群众思想观念的转变。

“通过实地采访,我深切地感受到昭觉县三河村的面貌从旧到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非常震撼。”中国少数民族报业协会会长,团结报社社长、总编辑田应明说:“我们湘西州是精准扶贫的‘首倡地’,三河村是精准扶贫的‘收官战’,这‘一头一尾’的发展情况,是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取得丰硕成果的生动体现。在精准帮扶的基础上,我相信凉山州的乡村振兴工作一定会走在全国前列。”

在三河村村民广场上,“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9个大字,映照着三河村的发展之路。这何尝不是凉山的发展之路。

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千里大凉山跨越了一座又一座大山,凉山人民坚定不移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脱贫攻坚实现全面小康发生历史性巨变,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发展奇迹,谱写了一页又一页辉煌篇章。

凉山是一片红色的沃土。1935年,红军长征过冕宁,留下彝海结盟的佳话。如今,曾经的结盟地已经建成4A级旅游景区——彝海结盟遗址。

来到冕宁县彝海湖畔,一个美丽的彝家新寨出现在媒体记者眼前——依山而立、错落有致的民房,一棵巨大的棠梨树枝繁叶茂绿意葱茏,一汪汩汩的泉水在村子里不停流淌。

村民们告诉记者,这汪泉水名叫结盟泉,这棵棠梨树则因当年红军曾在树下休息被当地村民亲切地称为“红军树”,他们的村寨自2016年起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对口援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而被大家亲切地称为“结盟新寨”。

彝海边,新时代的“彝海结盟”传奇仍在继续书写。在这片红色土地上,长征精神和“彝海结盟”的盟誓文化不断被传承。

谈起这一路的感受,无论是在昭觉县三河村,还是在冕宁县结盟新寨,记者们感受最深的,是凉山人民对党的感恩之情。

常德日报社党组成员、副社长、副总编辑魏仙耘坚定地表示:“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我们更应该传承和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敢于攻坚克难,为乡村振兴添动力。”

当前,凉山州委、州政府正着力将资源优势转变为发展势能,走在高质量发展的康庄大道上,在“绿水青山”中开辟出一座座“金山银山”。

媒体记者们由衷赞叹:“短暂的行程让我们看到欣欣向荣、不断变好的凉山,地方党委政府、人民群众、地方媒体都在为推动乡村振兴尽责尽力,这份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努力,让人感动。”

感受凉山

和美乡村新画卷

在昭觉县最大的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沐恩邸社区,媒体记者们了解到沐恩邸这一名字的含义——沐恩邸,“沐浴在党恩下的府邸”。

“这里让我看到了新时代和美乡村的新面貌,社区基础设施完善,周边配套学校、医院,交通便利,群众精神面貌热情饱满,描绘出了一幅动人的美丽画卷。”济南日报报业集团爱济南客户端副总编辑张锋说,昭觉沐恩邸社区因地制宜,用特色资源振兴乡村,把非遗、手造等资源“嫁接”进互联网,让百姓腰包在家门口就鼓起来,令人印象深刻。

在冕宁县复兴镇建设村,媒体记者们了解到,建设村立足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做大、做强、做精葡萄、草莓、樱桃等产业,2023年特色农业产业产值达2亿元。在发展农业的同时,建设村又将红色文化、农耕文化、乡愁文化有机地融合到山水田园里,走出了农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子,预计2024年旅游业年收入超3000万元,建设村因此被誉为凉山州的“华西村”。

“建设村在有限的土地上生产出了这么多特色农产品,品质和效益都很好,真是值得点赞。”5月16日,在冕宁县建设村,大兴安岭日报社副社长、副总编辑朱景荣无比感慨。

在西昌大石板古村落,古村蝶变为乡村振兴样板的故事更是引得媒体记者们赞叹不已。

农旅融合是开展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当“宜居”与“和美”并进,带来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产业”与“就业”齐抓,让农业强起来、农民腰包鼓起来,也擦亮了凉山乡村振兴的“最美底色”。

当前,凉山正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建设为牵引,深入实施“三大行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壮大,人居环境持续改善,乡村治理显著提升,群众收入不断增加,描绘出一幅具有凉山特色的新时代“富春山居图”。

郑州报业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编辑刘春兰说:“凉山不是‘一座山’,而是一片热气腾腾的土地。相信在建设具有凉山特色的现代化经济强州的新征程上,凉山一定会书写出浓墨重彩的新篇章。”

记录凉山

讲好故事聚力量

记录传播好乡村振兴的好经验、好典型是主流媒体的职责所在。采访团3天行程干货满满,目之所及皆是风景,让不少社长总编流连忘返,深感不虚此行。

同样是来自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的媒体人,广西日报专职编委陈璞对凉山发展之不易感同身受。他认为,凉山在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方面的有益探索,效果实实在在,非常有推广价值,也为媒体提供了丰富的新闻素材。作为主流媒体,做好报道显然不够,让农产品出村进城更显责任担当。

陈璞介绍,在广西,他们一直致力于桂品出山入粤(广东)融湾(港澳大湾区),报道内容着眼农产品搭上互联网销售快车,优化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畅通农产品物流“最后一公里”,整体推动一县一品、一镇一业,加快企业IP化发展,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套用广西的“表述方式”,川品出川也迫在眉睫,媒体应该把责任扛在肩,不但要当发展的见证者,更要当发展的推动者。

黑龙江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融媒体中心副主任裴培认为,坐拥丰富的文旅资源,文旅产业是凉山可以主攻的一个方向。“去年我们哈尔滨冰雪旅游‘出圈’,我觉得凉山也可以作一些文章,把文旅资源和基础工作做扎实,媒体再聚焦游客关注热点、文旅建设亮点等,挖掘、讲述文旅故事,让更多人认识凉山、来到凉山。”

索玛花儿开,幸福凉山来。

今日凉山,以奋进之姿,逐梦前行,全面推进“三大强州战略”,奋力建设具有凉山特色的现代化经济强州。

今日凉山,正牢牢把握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安宁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机遇,全力打造四化同步的高能平台、城乡融合的示范样板、五区共兴的攀西支点。

馥郁初夏,美好可期。走进城镇、漫步田野、寄情山水……彝乡行采访活动结束后,全国百家主流媒体社长总编们纷纷表示:“今日凉山的‘发展之变’,值得被全面地‘看见’,作为媒体人,我们会讲好凉山故事,助力凉山发展得更好。”

新闻链接

印象凉山

——这里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总面积6.04万平方公里,辖2市15县。州府西昌市是著名的航天城、月亮城,被誉为“一座春天栖息的城市”,木里县是全国仅有的两个藏族自治县之一、被誉为“最后的香格里拉”。全州有彝、汉、藏、回、蒙等14个世居民族,总人口545万,其中彝族占55.1%,是四川民族类别和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地区。

——这里红色文化辉煌绚烂。1935年中央红军长征过凉山,刘伯承将军与彝族头人小叶丹在彝海边歃血为盟,在彝族同胞的支持下红军迅速通过彝区,为飞夺泸定桥、横渡大渡河赢得了宝贵时间,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光辉一页,成为党的民族政策实践的开篇典范。长征精神深深扎根于这片红色的热土,激励着凉山人民在新长征道路上砥砺前行。

——这里资源富集全国知名。凉山的清洁能源富甲天下,水能资源技术可开发量超过7000万千瓦,占全国的15%、全省的57%,风电技术可开发量达2244万千瓦,光电技术可开发量达9050万千瓦。生态旅游资源绚丽多彩,有A级及以上景区71个,川南胜景泸山、恬静秀美邛海、“东方女儿国”泸沽湖、螺髻山九十九里的世界最大温泉瀑布、四川第二大平原——安宁河平原……

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造就了大凉山的独特魅力。轻稀土氧化物、有色金属、钒钛磁铁矿保有储量分居全国第二位和全省第一、第二位。民族文化资源独具魅力,已认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项,彝族文化、藏乡文化、摩梭风情等多民族文化交相辉映。

2024-05-28 ——“彝海结盟地 五彩大凉山”百家主流媒体社长总编彝乡行见闻 2 2 镇江日报 content_311196.html 1 3 索玛花儿开 幸福凉山来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