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朱浩
青年是城市的未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座城市的活力与发展前景。为全面推进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促进青年与城市协同发展,根据团中央、团省委相关文件精神,我市近日出台了《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实施方案(2024-2025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提出到2024年底,持续优化适应镇江经济发展、对青年友好便利的政策体系和城市环境,镇江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取得积极进展,返镇、来镇、留镇青年人数稳步增长,镇江对青年的吸引力实现新提升;到2025年底,富有镇江特色的青年发展体系和工作机制更加完善,青年思想政治素养和全面发展水平明显提升,城市与青年良性互动的长效机制更加成熟,让青年在镇江感受到政策的力度、环境的温度、事业的高度,实现镇江对青年更友好,青年在镇江更有为。
把思想引领挺在前面
《实施方案》提出实施“六大行动”,摆在首位的就是“实施‘福地名城’青年思想引领行动,聚力打造‘很有前途’的青春梦想之城”,积极开展“青年大学习”等行动,结合各年龄段青年的认知特点,深入推进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培育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的时代新人。
针对网络对青年人的影响,《实施方案》特别提出要强化网上思想引领,创作推出一批导向正、质量好、人气高的网络文化产品,积极进驻青年集聚的网络空间,加强青年大数据建设,畅通青年诉求表达和响应渠道。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2024年,全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架构基本形成,体系基本完备,体制机制基本完善。
要让青年人爱上镇江,就要在讲好“镇江故事”上下功夫。《实施方案》提出,要打造“诗词之城”“篆刻之城”文化名片,用文化浸润青年的志气、骨气、底气。持续丰富青年文化活动,深入推动“文化+”融合发展,加强“青年书香号”“青少年国学堂”等基层特色文化品牌建设,组织青年参与“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工程、友城文化交流推进工程,传播好镇江声音。
把立业安家问题解决好
立业与安家,是青年对城市的“基本向往”,也是城市对青年人友好的基础条件。实施“福地名城”青年立业赋能行动、筑巢安家行动,聚力打造“很有前途”的青春成长之城与宜居之城,目的就是要满足青年人的就业与安家需求。
一方面,把就业问题放在重中之重。落实好人才“镇兴”行动总体政策意见、“金山英才”计划、大学生“聚镇”计划和青年人才“归雁”计划等,构建镇江市青年人才全链条服务体系,及时动态调整、持续完善升级青年人才政策;加大青年招引力度,年引进大专以上毕业生4万人;每年开发5000个面向高校毕业生的国企岗位、社区专职工作岗位、大学生基层项目岗位等;每年组织2000名左右大学生到机关企事业单位实习,开发6000个以上见习岗位,支持企业留用见习大学生,定期组织千名学子看镇江、“归雁”学子看家乡活动;每年举办青年创业主题活动200场、展示青年创业成果100项;建立“领军型”和“新锐型”新生代企业家动态信息库,培养1000名新生代企业家,擦亮“人聚镇江 才享荣光”人才工作品牌。
另一方面,不断降低安家门槛。在住房方面,落实青年租房补贴、购房和契税补贴、一次性生活补贴、公积金贷款提额管理等方面的政策措施,打造服务青年的“30分钟驿站圈”,到2025年,全市盘活转用保障性租赁住房400套、青年人才驿站30家。在婚恋生养方面,深化“‘镇’好遇见你”青年人才联谊交友品牌,全市每年策划开展不少于100场婚恋交友主题活动,活动覆盖不少于10000人次;持续推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每年新增普惠托育机构10家以上,开展“人才父母惠老关怀”服务,减轻在镇青年赡养老人的压力。在教育环境方面,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积极创建“全国县域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市、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优化推动“5+2”课后延时服务艺术公益课程进校园,学生和社会对学校的满意度达90%以上。在文旅服务方面,打造符合镇江气质与青年品味的城市地标、宣传LOGO、口号标语、主题宣传片;创新开展青年喜爱的旅游目的地推介·读行镇江全媒体传播推广活动,到2025年,新建镇(街道)及以上规模体育公园3个、健身步道10公里,新增国家A级旅游景区3家。
让青年人更好建功镇江
建功、成长,是青年人来城市的根本目的。实施“福地名城”青年先锋建功行动、社会融入行动、成长护航行动,聚力打造“很有前途”的青春奋斗之城、友好之城、平安之城,目的就是要让更多青年人留在镇江、有所成就。
《实施方案》提出,要开展“青春建功 2+2+1 先锋行动”,对照年度省市重大项目清单,组建青年突击队一线建功;聚焦重点产业链企业“卡脖子”难题,组织青年团队进行集中攻关;组建“市县青商”融合发展联合体,实施青年产业工人(匠人)培育行动,不断激发青年产业工人活力;实施“新农菁英”培育计划,建立不低于1000人的乡村振兴青年人才先锋库,定期从返乡高校毕业生、复员退伍军人、致富能人等重点群体中招录青年后备人才,每村至少储备2名35周岁以下的青年后备力量;探索建立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青少年事务联系机制,探索青年发展型社区建设,充分发挥青年在社区治理和服务中的积极作用。
为了让青年人更好地融入城市,我市还将积极培育公益类青年社会组织和青年志愿服务骨干,建立健全青年志愿服务激励保障机制,完善青年“社工+志愿者”服务机制。到2025年,实现每万人拥有青年志愿服务组织和团队数不少于4个,确保活跃的实名注册青年志愿者不少于20万人,青年参与志愿服务不少于100万人次。与此同时,我市还在推动青年对外交流融合、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加强困境青少年关爱帮扶等方面做好政策保障,为青年成长提供有温度的城市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