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2024年04月24日
第06版:绿色镇江

生态科技种养,实现两个效益双赢

凤头白鸭串起绿色农业生态链

本报记者 陶立波

“嘎、嘎、嘎”,未见鸭影,先闻鸭声。日前,记者来到位于丹徒区高资街道水台村的天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只见养殖池中,一群鸭子在欢快地戏水。与一般鸭子不同,这群鸭子一身洁白的羽毛,头顶的凤冠格外耀眼。

“这些鸭是古籍中有记载、消失300年后又‘复活’的凤头白鸭。”天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胡敏介绍,2005年天成农业与扬州大学合作将凤头白鸭抢救复活,现已被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品种名录》,目前,一只只凤头白鸭游入苏州虎丘、上海豫园、南京中山植物园、北京中国园林博物馆等多个景点名胜,供游客观赏。

走进养殖场,让记者意外的是没有闻到鸭粪刺鼻的气味。“鸭粪都被发酵床里的微生物分解掉了,自然没有臭味。”面对记者的疑惑,胡敏笑着解释,鸭舍应用了发酵床养鸭技术,小鸭子吃、喝、拉、撒、睡全都在发酵床上一次性解决。

胡敏介绍,发酵床中的混合菌群能将粪尿中99%以上的固液废物转化为热量和水蒸气,其中可利用的氮元素则转化成有机肥,并被固化在垫床中。保证了鸭舍环境干净清爽,为鸭的健康生长提供不可或缺的条件,有助于提高鸭的抗病能力,而且分解后的鸭粪还可以用于施肥,可谓一举多得。

除了发酵床养殖,近年来,胡敏团队还与科研院所合作,大力推广稻鸭共作技术。

“使用稻鸭共作技术的稻田,可以全过程不使用农药、化肥、除草剂。”胡敏介绍,他们将雏鸭放入稻田,利用雏鸭旺盛的杂食性,吃掉稻田内的害虫和杂草;鸭在稻田里不停地活动和游泳,产生中耕浑水效果,可以促进水稻的生长,抑制杂草的发芽;另外,鸭的粪便还可以作为肥料还田,变废为宝,最终生产出优质、安全的大米和鸭肉。

为了增加土地肥力,在稻鸭共作的基础上,胡敏团队进一步研发出了苕、稻、鸭模式。苕子可为水稻提供生长期所需的有机肥,同时还有较强的化感作用,可抑制杂草种子的发芽,提高除草效果,形成一种天然的有机循环。通过“稻+鸭+苕”的共作模式,达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的目的,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现在最大的困难是很多农户不会培育幼鸭,所以我们会先为鸭苗育雏、训水,再将他们送到农户的稻田中。”胡敏介绍,稻鸭与普通鸭子不同,以小型的、野性足的、爱吃草的“役鸭”为主,需要进行“培训”,直到学会游泳为止。

“最远的一批鸭子,我们送到了新疆伊犁。”胡敏说,现在平均每年都需要提供10万只小鸭苗,按照一亩稻田需要15只鸭子来算,稻鸭共作面积基本上达到每年6000亩左右。

为了推广生态科技种养,胡敏团队将围网分割、放养时间、插秧密度、鸭舍搭建等所有的技术要点编制成册,通过专家讲座、科技下乡、现场教学等方式及时为农户提供指导。

目前,天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已建成国家级稻鸭共作引智示范推广基地,稻鸭共作技术已推广至苏浙沪皖豫等地,累计提供稻田专用鸭苗100余万只,种养面积数十万亩,推广发酵床养殖面积180多万平方米,创造经济效益10亿元以上。

2024-04-24 生态科技种养,实现两个效益双赢 2 2 镇江日报 content_306356.html 1 3 凤头白鸭串起绿色农业生态链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