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郭淑娴
在镇江的老街巷中,你总能不经意发现一些颇具特色的历史建筑。提到旧时的券门,你一定会想到立在道署街上的那座(见图 郭淑娴 杨佩佩 摄)。
道署街东至解放路,西转南至大西路,清时因道署衙门设于此处,故名。明媚的春日,记者来到道署街,感受主城中央这处满是故事的老街巷。采访中记者了解到,70多年前,道署街内立有三道通往道台衙门的高大门楼,但在历史变迁中,它们已不见踪迹,如今仅有一段围墙和一座券门留以追忆,给这条小巷增添不少古味风韵。
和道署衙门围墙相连的,是市实验小学分校,原解放路中心小学(现镇江市敏成小学)的校址。而镇江市敏成小学的前身,便是1921年由镇江颜料商人凌焕曾创办的“镇江私立敏成学校”。凌焕曾自幼家境贫寒,创业发迹后,便出资买下道署衙门,其中一处便用于建设学校,让镇江的穷苦孩子免费入校学习。“学以通敏,业以勤成”的古老校训也呈沿至今。
校园有新貌,老巷也几经变革。在61岁的市民周先生的记忆里,道署街原是巷道狭窄的“一人巷”,后随着城市发展,于20世纪90年代,陆续拆除老民居转建多层住宅,巷道才由此拓宽,而敏成学校也几经更名,培养了周边一批又一批的学子。
路宽了,楼高了,校园更新了,道署街的变化从未停止。
不同于老住宅的古朴气质,位于道署街1号2幢109室的轻舟阅读角,以简约温馨的装饰与周边形成了鲜明对比。书架、绿植、充满奇思妙想的孩子画作……在这个小天地中,知识、书本和创作,成了最主要的装饰。2023年,既是老师又是学生家长的张谦,有了创业的想法。“一个优质的托管班,应该是孩子乐在其中,家长也能看到效果的。”于是,打造一个书吧式托管的想法在她脑中萌生。
在选定地点时,张老师看中了道署街临近学校的优势,一番改动下,老住宅变成了新书吧。如今,轻舟书吧陪伴了近30位孩子的课后时光,张谦也希望与书为友的学习习惯可以帮助更多孩子。
在道署街的生命日记中,它曾几度作为行政中心而备受瞩目,岁月无声却在砖石上镌刻过往,它因古迹而饱含风韵,也因历史车轮滚滚向前而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