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06日
第06版:绿色镇江

《江苏省长江船舶污染防治条例》实施一年镇江段成效明显

创新“大保护” 江上水更清

江苏省首艘专用环保应急船“镇港净601”

本报记者 陶立波

本报通讯员 曹家伟 费超

初春三月,乍暖还寒,在镇江大港海事处,一艘执法船在隆隆声中驶出码头,“美丽镇江·生态长江”守护联盟又一次开启了联合执法。

去年3月1日,《江苏省长江船舶污染防治条例》(下称《条例》)正式施行,镇江海事局、市交通运输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住建局、市城管局五家单位联合组建的工作联盟应运而生。

联盟自成立以来,常态化开展长江大保护明察暗访26次,开展跨行业跨区域通报15次,全面提升了我市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水平。

“看,对面就是‘江豚湾’,运气好可以看见江豚‘冒头’。”镇江海事局危管防污处处长周燕翔介绍,为保护长江江豚和沿岸湿地生态,镇江长江豚类省级自然保护区是长江10个江豚保护区中,唯一没有被开辟为长江主航道的区域。

长江镇江段全长103.7公里,占长江江苏段总里程的24%,航道里程长,航运密度高,船舶污染防治压力大。

“压力大,监管难,在长江大保护的要求下,我们必须把隐患降到最低。”周燕翔说。

镇江海事局为提高监管水平,积极推动智能视频监控系统安装使用进程,使辖区内8家危化品码头、3家危化品航运公司及其危化品运输船舶、5家污染物接收单位及其接收船舶安装使用率达到100%,实现了高风险行为智能预警,大幅减少危化品码头船舶人为因素安全隐患。

目前,长江干线镇江段已全面实现船舶垃圾、生活污水“一零两全四免费”,形成了全行业共同参与的船舶污染防治共同体。在高桥水上绿色综合服务区,船民只需扫码、拍照、上传等简单操作,即可完成生活污水和垃圾的免费交付。

与此同时,江苏省首艘专用环保应急船“镇港净601”在镇江港投入试运营,长江镇江段没有专用环保应急船的情况成为历史,辖区环保应急综合保障能力得到提升。

得益于各方努力,目前长江镇江段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镇江省级豚类保护区内野生动植物物种数量持续增多,船舶污染防治成效达到新高度。

水污染减少了,不易察觉的大气污染防治也有“黑科技”。

作为打造绿色港口、实现碧水蓝天的重要举措,靠港船舶使用岸电也是长江镇江段深入推进船舶污染防治工作落实见效的一个缩影。 据了解,船舶在靠泊期间使用岸电系统供电,停止使用船舶上的自备辅助发电机,可有效减少硫氧化物、氮氧化物、颗粒物等大气污染物,减少噪声污染。

1月22日,一艘巴拿马籍外轮成功在镇江高资电厂码头接入使用岸电,这是镇江港首个国际航行船舶接用岸电案例。

“对于国际航行外轮来说,受国际公约要求、船舶设计、电压匹配等诸多客观因素影响,很难在国内码头靠港使用岸电。”镇江高资海事处处长刘洋洋介绍。

为解决海轮和内河船岸电使用方面存在的传统难题,镇江海事局推动研发应用了“岸电高低压转接车”和“岸电万用魔盒”两种岸电接插及电压转接设备,实现一套岸电设备满足船舶不同电压、不同频率、不同接口的接电需求。

随着港口和船舶岸电设施持续升级,船舶不用柴油发电,烟囱不见了,留下一江碧波荡漾,展露“笑颜”。据统计,2023年全年,镇江辖区船舶使用岸电8.1万艘次,用电量912.28万千瓦时,同比分别增长94.96%、122.02%。

《条例》实施一周年,成绩斐然。碧水、蓝天、江豚、候鸟……一幅幅绿色画卷渐次铺展,一串串绿色音符奏响新时代的长江之歌。

2024-03-06 《江苏省长江船舶污染防治条例》实施一年镇江段成效明显 2 2 镇江日报 content_298869.html 1 3 创新“大保护” 江上水更清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