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2024年03月01日
第10版:西津渡

扬州冶春后社与镇江

徐园

蒋贞金

戴般若

□ 徐 苏

冶春,意为陶冶春色,这个富有诗意的名词,源于明末清初。清代诗人王士禛在扬州做官时,写下了有名的《冶春绝句》。以后,王士禛又创建了冶春诗社。 “冶春”二字扬名天下。冶春后社是晚清与民国初年时扬州文人追怀康乾盛世,继冶春诗社而成立的文学团体,始于光绪初年,由臧谷发起。鼎盛时,该社成员有一百多人,其中不乏多领域的名人。

1915年,瘦西湖为徐宝山建徐园,诗人请求园主孙阆仙,“于园内辟舍三间,极为幽敞”,作为诗友们休息之处。题曰“冶春后社”,江都著名书法家吉亮工书。联云:“社名仍号冶春,何必改作;来者都为游夏,可与言诗。”此联也是吉亮工撰句并书。徐园之设,与丹徒人金树滋有关,他捐银最多,达四千元之巨。金树滋是自与徐宝山订交之后,“境益丰,于是有志,扩张商务”,且生平多豪举,遇公益事踊跃捐赠,成为扬州城里风云际会的人物。

冶春后社成立后,秉承渔洋山人等先辈遗风,具有传统诗社的特点。在臧谷倡导下,后社活动多多,每逢花晨月夕,举行文酒之会,以刻烛成诗为乐,创造出大量的传诵之作,脍炙人口。民国扬州小说家李伯通在《丛菊泪》序言中说:“扬州之有冶春后社……,春秋佳日,每修禊红桥瘦西湖,诗酒文会,无时或间。”成员还把创作和研究方向,扩展到盆景、书法、骈文、国画、教育、制谜、楹联、园林、医学、箫琴、弈棋、收藏、烹饪等多方面,极大地丰富和充实了扬州文化宝库,留下了大量的遗产。冶春后社存世时间达七十多年之久,为我国人文社团之最。

冶春后社成员与镇江文人的交往

冶春后社不少重要成员,与镇江文人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李伯通(1865-1938),名豫曾,号伯樵,又号北桥。廪贡生,冶春后社盟主臧谷高足,鸳鸯蝴蝶派小说家。曾任扬州府中学堂、镇江中学国文教师、江都县视学、教育会会长,被教育界推为祭酒。曾任《新江苏报》编辑。杜召棠在《惜馀春轶事》中说,李伯樵“工诗文,多针砭。著《丛菊泪》长篇说部,描写扬州社会现状。另有《北桥诗抄》和《清鉴易知录》等。李伯通和镇江的冶春后社诗友包荣翰往还较多,诗歌中赞美了诗友的人品和学识,其题《丹徒包素人词卷》云:“细绢鹅黄写怨多,秋高一水隔银河。玉箫吹澈铜弦搊,病柳髯苏合揣摩。” 可谓对其诗风词意的知己之言。他还在《北桥诗抄》中录《题包素人山水画册》二首,其一称:“小窗迟日爱晴红,多少湖山尺幅成。画里有诗容我住,云边写意待僧行。每从独到横幽趣,岂敢浮生浪得名。五十蹉跎已慰藉,丹青传播润州城。”为诗友的画册助兴。

不少后社成员为镇江文人举行文化交流活动。如丁立鋆,镇江人,字鉴堂,丁绍德次子、丁立钧堂兄。在他的六十述怀与七十述怀文二篇文稿完成后,有陈重庆、方尔咸、赵光荣、张辰翼、冯煦等数十人为之撰写了奉和诗文。其中后社成员陈重庆、方尔咸等人的诗文用笺纸书写,文风绮丽,颇具品味。

冶春后社重要成员赵葆元(1862-1941),字心培,江都邵伯人。为官清廉谨慎,生活自奉俭约,在位时颇有政声,辞官后一如寒士。他擅长书法,尽得元代大书法家赵孟之家法,尤善隶书与楷书。他曾亲手抄录镇江清代著名诗人张曾的《石帆诗集》,厚厚的两大册,成为珍贵的书法精品。

1937年11月14日,时任《江苏通志》编辑的镇江学者尹石公来扬州,以陈含光为首的一批冶春后社重要成员在何园为他举办50岁生日宴会,一时名流程善之、蒋太华,刘梅先、周湘亭、包翔仲等22人出席宴会。陈含光写了《尹石公生日何氏园集序》,记录了当时集会的情景。尹文(1888~1971),又名炎武,号石公。江苏丹徒人。毕业于中国公学,曾任辅仁大学国文系主任,中法大学教授,河南大学历史系主任,江苏省通志馆编纂、中国国史馆编修、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委员。有“声满四海,学宗八儒”之誉。

还有一些后社的重要成员在镇江工作过,并将后社的影响推及到镇江。最典型的有程善之(1880-1942) ,名庆余,字善之,号小斋。安徽歙县人,后寓居扬州。中国近代学者、小说家。中国同盟会会员。1908年起执教于扬州府中学堂。辛亥革命后任《中华民报》编辑。1928年包明叔在镇江创办《新江苏报》,程善之任该报主笔。1933年,《新江苏报》连载了署名“一粟”(即程善之)的章回小说《残水浒》。1934年,《新江苏报》六周年之际,报馆出版《程善之先生时评汇刊》,收有《一个建设的难题》《国技考试》等时评、短论200余篇。程善之服务《新江苏报》十余年如一日,治文辞宗桐城,而笔势纵横,又深得船山风格。遗著除见诸报端外,早载《南社丛刻》及出版界。著有《残水浒》《骈枝余话》《倦云忆语》《宋金战纪》《四十年见闻录》《清代割地谈》《印度宗教史论略》等。在其担任《新江苏报》主笔期间,一些冶春后社诗人也被推荐到该报发文。如陈含光,冶春后社诗人,清光绪举人,著名书画家、文学家、史学家。他在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6月14日的《新江苏报》第二张第七版《文艺周刊》上撰文《送林散之南游序》,记述了两人交往的事。

冶春后社中的镇江人

由于镇江和扬州一江之隔,两岸的文人交往异常频繁,文化氛围也都相近,这样在冶春后社中就有了镇江人的身影。

戴般若(1902-1969),名郇,镇江人。后迁扬州。性豪爽,恃才傲物,睥睨天下,人多惮其狂,不轻许人,有神童、才子、狂士之称,是冶春后社重要成员。早年就读国立北京大学,在校期间,多次参加学生爱国运动。毕业后,经国民政府大学院院长蔡元培介绍,至南京国民政府财政部工作。抗战期间,又经朋友介绍,担任伪江都县教育科科长,为此,他多次反省,谴责自己丧失民族气节。扬州解放后,他送子参军,投身教育,闲来以诗自娱,或与诗友相唱和。戴般若诗云“冶春旧侣胜如云,文采风流举世闻。今日中天开丽景,相期珥笔绍清芬。”描述了他与冶春后社成员刘介春、张景庭等人在一起唱和的乐趣。诗人张石民对戴般若很尊敬,在其《赠戴大般若先生》诗中称:“扬州戴大诗无敌,儒雅风流是我诗。清辩滔滔惊四座,奇才荦荦重当时”。戴般若虽然高傲,但对有才的人仍然推崇有加,其《赠孙龙父》诗云:“雅抱平生翰墨亲,书凭腕思笔通神。多君妙艺超三绝,金石论交见性真。”赞美其多才多艺。有《戴般若诗存》传世。

蒋贞金(1881-1954),字太华,句容人。后迁扬州。冶春后社重要成员。本是句容秀才,上世纪初毕业于两江优级师范学堂。曾从仪征刘谦甫治经学,因而与刘师培为同学辈。过从甚密,亦较早地接受了革新思想。他清末开始投身教育事业,先后执教武昌高等师范、扬州第八中学、吴汉中学、上海圣约翰大学,担任过扬州国学专修学校校长、私立扬州中学校长。他的《五十述怀》诗中有两句豪言“家有图书五万册,及门弟子八千人”,被人传诵。作为诗人,蒋贞金与吴召封、萧畏之、李伯通、陈含光、潘飞声等诗坛巨子交谊深厚,相互唱和,留下众多脍炙人口的诗文。版本目录学家刘梅先撰《蒋君太华传》,称其所著除史学丛稿外,尚有《约金文录》《诗录》《秋弦词》等多部著作。

包荣翰(1863-1927),字素人,亦作树人。镇江人,后迁扬州,寓城南卸甲桥,自幼受业于他的舅舅、镇江著名学者陈廷焯,除了四书五经外,还学习诗词杂艺。“乙亥岁补弟子员,旋食廪饩。舅氏喜荣为可造,由是举业外兼课诗词杂艺,时得闻其绪论。”擅长诗词书画。辛亥革命后,他绝意仕途,以教书为业。曾受聘为盐商西席,受业者众多,可谓桃李芬芳。包荣翰的诗多为写景咏怀之作,其中五言古诗《春郊野望》、七言古诗《古柏行》《明河篇》《观打麦歌》,皆有深切“沉郁”之语。他还是一位有名的画家。张宴公《扬州画苑续录》记其:诗文兼妙,画竹石小景,风姿绰约,题句也新颖出众。

殷信笃(1894-1951),字仲诚。镇江人。早年就读于上海南洋大学。1918年就业于济南中国银行。1931年任中央银行扬州分行文书主任。抗战中,任宜昌行经理。抗战胜利后,任上海总行国库局襄理兼文书科主任。喜欢文史,擅长诗词。在扬州分行工作七年期间,加入了冶春后社,与诗友相互唱和。他虽然长年工作在外,对家乡的山水仍然念念不忘,其中对焦山的印象最深。在其追忆焦山的诗中说:“大江流水何汤汤,碧空云色何苍苍。山灵一笑出霄汉,巍然柱立水中央。海门波涛掀天起,烟树苍苍夕阳里。江山如此一登临,翻(顿)觉飘飘羽化似(仙)。”

2024-03-01 2 2 镇江日报 content_298037.html 1 3 扬州冶春后社与镇江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