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之如 文并画
《最人物》以《流浪博士后续:神童之下,一场骗局》为题,从近日露宿纽约街头16年的华人留美博士受到爱心人士救助,说到曾在中国风光无限的一些被称作“神童”的“少年大学生”的社会浮沉,不无沉痛地感慨:当“少年英才”被包装成“神童”利用,所谓的造神,则更像一场骗局。
这该是一篇试图简约概括几十年来出现在我们土地上的“神童”现象的述评文章吧。读了,心情似乎有点沉重,让人怎么也轻松不起来,更兴奋不起来。
近来惹得媒体纷纷关注的流浪纽约的华人留美博士孙卫东,据称露宿街头已有16年之久。别看他此时一副穷困潦倒走投无路的惨景,其在国内的少年和青年时代,却曾是相当优秀的“学霸”,毕业于复旦大学本科物理专业。而后公费到美国攻读硕士与博士学位,还在博士后站工作了一年多。十年后,他流浪街头。谈到流浪的原因,他只说:“我被孤独幻想迷惑住了,我现在都不知道是真的还是假的。”显然,一个人专业知识再怎么渊博,若缺少了正常的精神支柱,生活状态也难以不出现异常偏差。许多时候,人的心理健康,意义甚至更甚于身体的健康。因此,孙博士的境况,有值得“唏嘘”的一面,也引发一些华人的怜悯之心。
文章由此说起改革开放以后,国内一些令大众惊艳、使媒体哗然的“神童大学生”现象。譬如,最负盛名的13岁的宁铂,成为全国第一个被“破格录取”的少年大学生,19岁成为中科大最年轻的助教,38岁时再次出家,从此默默无闻;张炘炀两三岁时,就被父亲拿起棍子开启了“神童培养计划”,4岁开始上小学,8岁从初一跳到初三,9岁开始读高三,10岁就读于天津工程师范学院,成了全国最年轻的大学生,他说父亲的教育方式,使自己的转型期比其他孩子更痛苦;曾是数学天才的柳智宇,22岁时从北大毕业,获得麻省理工学院的全额奖学金,将要出国深造时,却突然出家,成为北京龙泉寺的一名僧侣,12年后方才还俗并结婚;魏永康13岁考入湘潭大学物理系,17岁被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录取,硕博连读,仅仅3年后就因生活自理能力太差,以及知识结构不适应中科院研究模式被劝退回家,连硕士学位都没有拿到……
这些被刻意“圈养”打造的“神童”,成了常年疲劳运转的“学习机器”,失去了孩子的童真童趣,不知人间欢乐为何物。久而久之,“神童”不堪重负,被折磨得活力渐失,孤苦异常,人生又如何不陷入郁闷甚至悲愁之中呢?热衷于造神的人们,却只以为如此时时施压日日加码,为的正是孩子们将来的出人头地和终生幸福,而不觉得如此“酷爱”,实在是误了孩子甚至是害了孩子。可见,教育人培养人,必须依照教育本身的内在规律行事,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何况,不要说是娃娃了,即便是成人,若被以种种理由强行施以“造神”包装处理,最后的结局,往往无论于国于民于己,都谈不上是一桩幸事,很可能落下遗憾甚至酿成社会大悲剧。
有道是:违背科学多堪悔,拔苗助长“神童”悲;顺其自然循规律,人间欢欣尽春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