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翟进 朱秋霞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2023年,我市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担当作为、善作善为,不断夯实民生基石,着力破解民生难题,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新的一年,镇江如何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中奋楫争先,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镇江新实践中写好“民生篇”?围绕这个话题,委员们各抒己见。
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程交织叠加,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的基本国情。近年来,镇江养老服务领域的政策法规建设紧锣密鼓、蹄疾步稳,20余个政策文件架构起养老服务事业和产业的“四梁八柱”,实现了保障性兜底养老服务向普惠性社会化养老服务的转变。2023年,老年人家庭居家适老化改造、社区老年人助餐点和示范性乡村互助养老睦邻点改造等民生实事继续稳步推进;民政部门协调发改、住建、市场监管等部门在全省率先建立养老服务机构用水用电用气优待政策落实协调机制。
市政协委员、扬中市副市长孙小华认为,作为支撑养老服务业的基础,养老服务人才肩负着守护最美“夕阳红”的重要使命。从业人员的数量、素质直接关系到服务质量的高低。全市对养老服务人才需求不断增大,虽然相关规范培养与管理政策逐步完善,但基层养老服务人才队伍的结构、稳定程度、素质及服务技能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亟需关注的问题,比如年龄结构偏大、专业素质有待提高、队伍不够稳定、人才容易流失等。
“加强专业化、规范化队伍建设,满足日益增长的高质量养老服务需求,才能进一步健全供给高质量、普惠高水平、享老高品质的养老服务体系。”立足镇江人口老龄化率达30.16%的基本市情,孙小华建议,可以通过建立专业人才队伍、强化服务人员培训、适当提升薪资保障等举措,不断填补养老服务人才在数量和质量上的“缺口”。
“同时,还可以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发挥志愿力量。建立养老服务志愿者激励机制,积极组织引导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慈善组织和广大居民为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公益性服务,鼓励低龄健康老人与高龄空巢、病残、失能老人结对,开展邻里守望、生活照料、精神关爱等互助活动。”孙小华说。
对于包括养老护理、家政服务等灵活用工人员服务技能的提升,市政协委员、江苏新青年人力资源有限公司董事长、12349为民便民服务中心主任陈金凤认为,首先应该对灵活就业人员培训对象进行进一步明确,年龄放宽至男性65岁、女性60岁。可考虑将家政服务、养老护理等列为紧缺型职位,补贴费用在省定的基础上适当上浮,设立专项培训基金,专款专用。提倡通过在岗培训、线上培训、远程教学等创新方式,推动培训提质扩面,同时通过加强培训管理,提高培训质量,注重培训绩效和结果导向,确保资金使用效能。积极开展家政、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评价,鼓励服务机构将职业技能等级、工作年限等与入职补贴、服务价格等进行挂钩,增强职业吸引力。
小案连民生,民生无小事。市政协委员,市中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陈敏表示,婚姻家事、邻里纠纷、房屋宅基地纠纷等看似“小事”,但对每一位当事人来说都是大事。法官秉持应调尽调、法理情相结合的原则,努力守“小家”和谐、护“大家”安定。2023年,镇江法院审结家事案件3540件,调解撤诉率达62.5%。
此外,镇江中院推出了离婚夫妻共同财产申报令、未成年人保护家庭教育指导令等举措,妥善化解老百姓“家事愁”;创新适用不动产登记“证缴分离”政策,解决了困扰“绿园山庄”业主长达8年的办证难题,助力解决群众“居住忧”难题。
诉讼服务中心是人民法院服务群众的第一道窗口。陈敏告诉记者,镇江中院着力提档升级诉讼服务,实行“优+”诉讼服务标准,健全立案指导、诉讼引导、反馈评价、案件审理节点网上推送、查询等全流程诉讼服务机制,让更多的诉讼服务便捷高效、诉讼过程“云端可见、指尖可办”。
“停车难是个‘老问题’,能不能开出‘新处方’?”市政协常委、市台联会长刘贤忠说。比如有市民反映,开车带着生病的家人去医院停车是“难上加难”。病还没看,先体验“排队停车”,把生病的人折腾得够呛。刘贤忠提出,相关部门能否“打通”医院挂号系统与智慧停车系统,实现车位提前预约,就诊车辆快速停放?再者,开通“先离场后付费”功能,有效提升公共停车资源的利用效率。另外,针对医院等公共场所周边配备停车场的渴求,能不能充分挖掘院内的“金角银边”扩充车位资源,增设医院周边道路两旁的划线车位,甚至腾挪出院内一些周转率不高的车位,从而解决群众就医的停车问题,为患者提供更方便、暖心的就医环境。
面对整个社会面的停车难问题,相关部门应搭建智慧停车平台,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提升规范停车管理;对于停车场、路边泊位应落实日常管理机制,做到有人管理、有序停放、有堵必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