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迎 本报通讯员 倪璐
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是食品安全的基础和前提,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是事关人民生活、社会稳定的大事。随着元旦假期来临,市民对农产品的消费需求逐步增多,为保障节日期间农产品安全供应,农业农村部门开启了节前大检查行动,为市民牢牢守住农产品质量安全关。
检测到“点”,源头把控“严”字打头
“这些即将上市的农产品都要留样,由我们带回去检测。”12月下旬,市农业农村局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处联合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农产品检测中心,来到江苏新港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一批蔬菜种植基地,对供应节前市场的菜品质量安全进行例行检查。
检查人员有的现场采样制样,有的检查生产记录,有的记录检测信息,检查过程有条不紊。市农业农村局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处负责人表示,开展节前监管巡查,是农业农村部门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把控,更是对市民餐桌安全的负责,“我们要守牢这一道防线”。
整治唯专,硬举措才能保真安全。为充分发挥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的雷达作用、筑牢农产品质量安全“防火墙”,今年以来,我市建立健全市、县、街道和生产经营主体四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监管责任体系,围绕食用农产品“治违禁、控药残、促提升”三年专项行动方案,加大对“三棵菜、三条鱼、四个畜产品”监督抽查力度,针对10个重点品种抽检样品279批次,出动监管人员2508人次,检查生产主体1252家次,监督抽查发现不合格产品14批次,均已进行溯源和立案查处。
“我市还加强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重点品种风险排查,截至目前,全市共查处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违法案件55起,全部依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要求进行了严格查办。”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支队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码”上护航,监管入网更有保障
“这个农产品包装上有没有溯源码?”“如果已进入我们的溯源体系,那就一定要按照规范要求生产和贴码。”这是今年以来,我市农业农村部门工作人员上门巡查抽检时常说的话。
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重在坚持源头治理。今年以来,我市不断推进规模生产主体入网监管,扩大追溯平台应用规模,加大承诺达标合格证的推广力度,进一步推动“证码合一”。
截至2023年12月,我市在全省追溯平台入网主体10146个,合格证和追溯标签打印2004.5万张,监管巡查23401次。全市共定量抽检2440批次,合格率99.47%;定性抽检16.7万批次,胶体金快速检测16018批次,合格率100%,全市例行监测合格率99.46%,监督抽查合格率99.29%。
有了检测认证,优质农业产业发展更有保障。今年以来,我市积极推进标准化生产,着力构建主要农产品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加强推广科学使用农业投入品,集成推广高产高效、资源节约、生态环保的技术模式,积极提升农产品质量,优化产业结构,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
砥砺强“队”,能力为先守护有力
守牢农产品安全底线,专业队伍建设不容忽视。近年来,我市不断提升监管人员专业能力,镇村监管员、协管员的个人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进一步增强。
“现在,无论是随机点位抽查,还是固定点位巡查,对于检查流程,我们烂熟于心;对于不断更新的检查手段和技术,我们也与时俱进。”这是如今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人员共同的心声。
近年来,我市镇级监管机构标准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5个镇级监管机构获评省级五星监管机构称号,8个镇级监管机构获市级四星称号,村级监管服务站105个,实现了“网格化+精准监管”。我市还积极打造“3+1”精准监管模式,由“村级协管员+镇级监管员+技术指导员”为网格内的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提供技术指导和日常监管,网格化监管体系延伸到村组田头。
“为全面提高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保障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舌尖安全’,2023年以来,全市农业农村部门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决策部署,切实从‘守底线’‘拉高线’双向发力,坚决守住农产品质量安全底线,不断提升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持续稳定向好。” 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市农业农村部门将继续聚焦质量风险,根据本地主要农产品上市时间动态调整日常巡查和抽检频次,加强用药高峰期用药管控和投入品监督检查,聚焦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重点区域、重点产品、重点环节、重点时段,科学制定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方案。同时,完善主体入网,继续扩大省追溯平台应用规模,不断提升应用质量,进一步推动“证码合一”,落实追溯“四挂钩”机制。此外,将围绕部、省“治违禁、控药残、促提升”三年专项行动方案,加大对“三棵菜、三条鱼、四个畜产品”监督抽查力度,采取“一个问题品种、一张整治清单、一套攻坚方案、一批管控措施”的“四个一”精准治理模式,推动生产方式进一步转型升级,绿色防控技术扩大应用。
值得一提的是,我市还将进一步强化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标准化建设,加强村级监管服务站点建设,提高基层监管机构快检准确度,为实施精准监管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