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许诺 继业)近日,市红旗小学把课后综合实践的课堂搬到了大饭店,同学们在开心地学包饺子活动中进一步了解传统文化、学习生活技能。近年来,京口区基于“双减”背景下对学生发展需求的现实审视,着力探索课后延时服务创新路径,通过打造“1+N+1”课后服务模式,构建“双减”时代教育可持续发展新样态。
京口区各学校拓展学习边界,整合校园周边场馆资源,打通校内外衔接通道,让学生的学习场景不止于教室、知识来源不止于书本。通过携手博物馆、高校、军营等,开发STEAM课程、家乡课程、国防课程等,让学习场域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延展,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京口实小积极与校外有资质的公益培训机构合作,聘请有专长的专业教师走进校园,开设“彩铅动漫”“儿童画”等美育社团,提升学生艺术素养;江科大附小与民间艺术家共同打造“太平泥叫叫”课程,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京口区各学校按照儿童需求对课后服务课程进行整合升级,融入常规课程、突出特色课程、重视兴趣课程,以“减”促“增”,让课程设置多样化、课程内容差异化、课程结构合理化,将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落到实处。市中山路小学构建了涵盖学科实践、科学探索、科技制作、人文艺术、动感体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创意生活8大类别的课后服务课程,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市实验小学提出“人人有课程,课课不重样”的课后服务口号,教师联系学科教学延展课程,结合自身特长开发课程,自主开展跨学科项目化研究,确保课后服务课程有深度、有质量、有保障。
京口区各学校秉持在探索中学习、在评价中成长的教育理念,依托“绿色评价,赋能增值”省评价改革试点项目,全面实施“多学龄覆盖、全要素监测、多指标评价、多类别跟进、全素养提升”五育并举的区域特色评价体系。动态化进行课后服务评价,以激励型的评价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唯分数的评价导向减下去,把综合素养提上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